2.4 ERP企业资源规划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Argo ERP瞄准泰国市场

2.4.1 ERP的产生

企业资源规划(ERP)的产生可追溯到物料需求计划(MRP)和准时化运作(JIT)。

1.物料需求计划(MRP)

1970年在APICS的学术年会上,首先提出了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和基本框架,并得到该协会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物料需求计划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和顾客订单制订产品的生产计划,然后基于产品生成进度计划、组成产品的材料结构表和库存状况,通过计算机计算所需材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从而确定材料的加工进度和订货日程的一种实用技术。

在实施MRP时,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销售计划是MRP成功的最基本的要素。如果销售领域能准确、及时地提供每个时间段的最终产品需求的数量和时间,则企业就能充分发挥MRP的功能,有效地实现MRP的目标。从这一思路出发,人们把MRP的原理应用到流通领域,发展出营销渠道需求计划(DRP),即分销(配送)需求计划。

1981年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将MRP的领域由生产、材料和库存管理扩大到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2.准时化运作(JIT)

准时化运作方式最早由日本丰田汽车以“看板”管理的名称开发出来,并应用于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生产制造系统,其后JIT方式的“及时”哲学被广泛地接受并大力推广。近年来,在供应链管理中,特别是由制造业和零售企业组成的生产销售联盟中,极其重视JIT哲学。及时生产、及时管理、及时采购等概念都是在JIT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应该指出的是,准时化运作方式与物料需求计划在经营目标、生产要求方面是一致的,但在管理思想上是不同的。MRP讲求推动概念和计划性,而JIT讲求拉动概念和及时性;MRP认为库存必要,而JIT认为一切库存都是浪费。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社会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深刻变革,产品呈多样性、个性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特征,以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为主,单纯强调离散制造环境和流程环境的MRPⅡ系统已不能满足全球化经营管理的要求。因为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了实现柔性制造,迅速占领市场,取得高回报率,生产企业必须转换经营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面向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转向“面向市场和顾客生产”。注重产品的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把经营过程的所有参与者,如供应商、客户、制造工厂、分销商网络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

3.企业资源规划(ERP)

企业资源规划ERP就是在MRPⅡ和JIT的基础上,通过前馈的物流和反馈的物流和资金流,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结合在一起,体现完全按用户需求制造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作为一项重要的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技术,ERP在整个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更注重对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同时,通过企业员工的工作和业务流程,促进资金、物料的流动和价值的增值,并决定了各种流的流量和流速。ERP已打破了MRPⅡ只局限在传统制造业的格局,并把它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如金融业、高科技产业、通讯业、零售业等,从而使ERP的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为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工具,ERP还在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IT技术,如人工智能、Internet/Intranet、数据库、精益生产、并行工程等。未来的ERP将在动态性、集成性、优化性和广泛性方面得到发展,若将ERP与卖方管理库存技术(VMI)相结合,可以开发出下一代的ERP产品——供应链规划(SCP)。SCP可以将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中的所有职能都集成到单一的框架中,使得整个供应链就像一个扩展企业一样运作。

2.4.2 MRP是ERP的核心功能

只要是制造业,就必然要从供应方买来原材料,经过加工或装配,制造出产品,销售给资源缺乏方,即需求方,这也是制造业区别于金融业、商业、采掘业(石油、矿产)、服务业的主要特点。任何制造业的经营生产活动都是围绕其产品开展的,制造业的信息系统也不例外,MRP就是从产品的结构或物料清单(对食品、医药、化工行业则为“配方”)出发,实现了物料信息的集成—— 一个上小下宽的锥状产品结构:其顶层是出厂产品,是属于企业市场销售部门的业务;底层是采购的原材料或配套件,是企业物资供应部门的业务;介乎其间的是制造件,是生产部门的业务。如果要根据需求的优先顺序,在统一的计划指导下,把企业的“销、产、供”信息集成起来,就离不开产品结构(或物料清单)这个基础文件。

在产品结构上,反映了各个物料之间的从属关系和数量关系,它们之间的连线反映了工艺流程和时间周期:换句话说,通过一个产品结构就能够说明制造业生产管理常用的“期量标准”。MRP主要用于生产“组装”型产品的制造业,如果把工艺流程(工序、设备或装置)同产品结构集成在一起,就可以把流程工业的特点融合进来。

通俗地说,这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制造业所关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所有ERP软件都把MRP作为其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因此MRP是ERP系统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

2.4.3 MRP是ERP的重要组成

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集成,但是还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MRP同ERP的主要区别就是它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形式说明了执行企业“物料计划”带来的效益,实现物料信息同资金信息集成。衡量企业经营效益首先要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实际发生过程,要以MRP系统的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采购件的材料费开始,逐层向上将每一件物料的材料费、人工费和制造费(间接成本)累积,得出每一层零部件直至最终产品的成本。再进一步结合市场营销,分析各类产品的获利性。

MRP把传统的账务处理同发生账务的事务结合起来,不仅能说明账务的资金现状,而且可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例如将体现债务债权关系的应付账、应收账同采购业务和销售业务集成起来,同供应商或客户的业绩或信誉集成起来,同销售和生产计划集成起来等,按照物料位置、数量或价值变化,定义“事务处理”,使与生产相关的财务信息直接由生产活动生成。在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科目之间,按设定的借贷关系,自动转账登录,保证了“资金流(财务账)”同“物流(实物账)”的同步和一致,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时做出决策。

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它必然体现了物流信息同资金流信息的集成。传统的MRP系统主要包括的制造、供销和财务三大部分依然是ERP系统不可欠缺的重要组成。所以,MRP的信息集成内容既然已经包括在ERP系统之中,就没有必要再突出MRP,形象地说,MRP已经“融化”在ERP之中,而不是“不再存在”。

总之,从管理信息集成的角度来看,从MRP到MRPⅡ再到ERP,是制造业管理信息集成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每一次进展都是一次重大的质的飞跃,然而,又是一脉相承的。

2.4.4 ERP同MRP的区别

世界经济形势、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的。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形成,以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为主的MRP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多元化、多行业、跨地区、多供应和销售渠道的全球化经营管理模式的要求。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一些跨国经营的制造企业开始朝着更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层次——ERP迈进。需要再次指出的是——MRP不是“过时了”,而是“不够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了。

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那时的ERP概念的报告,还只是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供应链管理,推论各类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变革;当时Internet的应用还没有广泛普及。随着实践和发展,ERP至今已有了更深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6方面特点,也是ERP同MRP的主要区别,如图2-13所示。

图2-13 ERP同MRP主要区别

1.在资源管理方面

MRPⅡ系统主要侧重对企业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ERP系统则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即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这些环节包括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管理、实验室管理等。

2.在生产管理方面

MRPⅡ系统把企业归类为几种典型的生产方式来进行管理,如重复制造、批量生产、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按库存生产等,针对每一种类型都有一套管理标准。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企业为了紧跟市场的变化,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看板生产成为企业主要采用的生产方式,而ERP系统则能很好地支持和管理了这种混合型制造环境,满足了企业多元化的经营需求。

3.在管理功能方面

ERP系统除包括了MRPⅡ系统的制造、供销、财务管理功能外,还增加了支持整个供应链上物料流通体系中供、产、需各个环节之间的运输管理和仓库管理;支持生产保障体系的质量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维修和备品备件管理;支持对工作流(业务处理流程)的管理。

4.在事物处理方面

MRPⅡ系统是通过计划的及时滚动来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它的实时性较差,一般只能实现事中控制。而ERP系统支持在线分析处理(OLAP),售后服务及质量反馈,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能力,它可以将设计、制造、销售、运输等通过集成进行各种相关的作业,为企业提供了对质量、适应变化、客户满意、绩效等关键问题的实时分析能力。

此外,MRPⅡ系统中,财务系统只是一个信息的归结者,它的功能是将供、产、销中的数量信息转变为价值信息,是物流的价值反映。而ERP系统则将财务功能和价值控制功能集成到整个供应链上,如在生产计划系统中,除了保留原有的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能力计划外,还扩展了销售执行计划和利润计划。

5.在跨国或跨地区经营事务处理方面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单元之间、企业与外部的业务单元之间的协调变得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ERP系统运用完善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支持跨国经营的多国家、多地区、多工厂、多语种、多币制应用需求。

6.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方面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进行集成管理。ERP系统除了已经普遍采用的诸如图形用户界面技术(GUI)、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面向对象技术(OOT)、第四代语言/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客户机/服务器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等技术之外,还要实现更为开放的不同平台交互操作,采用适用于网络技术的编程软件,加强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功能,以适应不同行业用户的需要。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信息集成。

此外,ERP系统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实时性,扩大了业务的覆盖面和信息的交换量,为企业进行信息的实时处理、作出相应的决策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为了使企业业务流程能够预见并反映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内外业务流程必须保持信息的敏捷通畅。正如局限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是不可能实时掌握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动态一样,多层次、臃肿的组织机构也必然无法迅速实时地对市场动态变化作出有效的反应。

因此,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机构的改革。这个改革,已不限于企业内部,而是把供应链上的供需双方合作伙伴包罗进来,系统考虑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ERP系统应用程序使用的技术和操作必须能够随着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MRP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上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BPR的概念和应用已经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与需求市场和供应市场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

2.4.5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如图2-14所示。

图2-14 ERP核心管理思想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在电子商务时代仅靠企业自身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的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的优势。换句话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适应了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ERP系统支持对混合型生产方式的管理,其管理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精益生产”(LP)思想。该思想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体系,即企业按照大批量生产方式组织生产时,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企业同其销售代理、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已不再是简单的业务往来关系,而是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组成了企业的一个供应链,这是“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

(2)“敏捷制造”(AM)思想。当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偶有特定的市场和产品需求时,企业的基本合作伙伴不一定能满足新产品开发生产的要求,这时,企业就会组织一个由特定的供应商和销售渠道组成的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形成“虚拟工厂”,把供应和协作单位看成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运用“同步工程”(SE)组织生产,用最短的时间将新产品打入市场,时刻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和灵活性,这就是“敏捷制造”的核心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1)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当中。

(2)ERP系统通过定义事物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物处理发生时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处理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根据财务资金现状,可以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可以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料信息的状况,便于实现事中控制和实时做出决策。

(3)计划、事物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过程中实现,要求在每个业务流程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潜力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组织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实现企业管理从“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结构的转变,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反应速度。

(4)在供应链上除了人们已经熟悉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外,还有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增值流和工作流。就是说,供应链上有5种基本“流”在流动。

从形式上看,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提供的能带来效益的价值。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技术含量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因此,供应链还有价值增值链(VAC)的含义。不言而喻,只有当产品能够售出,增值才有意义。企业单靠成本、生产率或生产规模的优势打价格战是不够的,要靠价值的优势打创新战,这才是企业竞争的真正出路,ERP系统可提供企业分析增值过程的功能。

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要靠人的劳动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或业务流程,它们才能流动起来。工作流决定了各种流的流速和流量,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研究的对象。ERP系统提供各种行业的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而且可以按照竞争形势的发展,随着企业工作流(业务流程)的改革在应用程序的操作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总之,ERP所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不开。ERP不仅面向供应链,体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的精神,而且必然要结合全面质量管理(TQM)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准时制生产(JIT)以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它还要结合约束理论(TOC)(它是优化生产技术OPT的发展),来定义供应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企业供应链的有效产出。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ERP的内容还会不断扩展。让我们共同探讨ERP系统具有跨世纪意义的深刻内涵,为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提供全面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作出贡献。

2.4.6 ERP系统的优缺点

如果ERP系统能够正确地安装并运转,那一定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其成果弥补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一个功能完整的ERP系统可以提高企业产能的利用,更准确地安排生产进度,减少库存,满足装运日期,提高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1. ERP的优点

ERP系统优于MRP系统的地方就在于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和架构,提供更广泛、更新的信息,从而实现更好的高层决策并从供应链中获益。ERP也很擅长提供实时信息,便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及时沟通和交流运营变化,避免运输延误。ERP的设计也可以充分享用互联网的优势,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和分享信息。

ERP通过供应链过程的可视化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在订单的执行过程中,过程的可视化可以使供应、生产和物流更加顺畅。供应链可视化可以减少“牛鞭效应”,帮助供应链成员更好地安排生产和产品的运输。

ERP系统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流程的标准化。许多制造企业存在不同业务单元生产相同产品,但使用不同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情况。ERP可以帮助制造企业的某些步骤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并提高生产能力。

ERP可以使企业特别是业务多元化的企业有效地跟踪雇员的操作并通过标准的方法和他们进行沟通。全公司的运营可以采用相同的评估体系和标准进行监控。统一软件平台和数据库还可以整合财务、生产、供应和客户订单信息。公司在一套软件中拥有所有信息,就可以跟踪物料、订单和财务状况并同时协调在各地的相同和不同业务单元的生产、库存和装运。

2. ERP的缺点

可以看出ERP的优点是很明显的,但也并非没有缺点。例如,实施ERP需要一笔可观的资金。在前期评审ERP功能和供应商的时候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要采购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最近的一份调研显示,ERP的平均拥有成本是1500万美元,最高达3亿美元,最低也要40万美元。ERP的拥有成本包括购买硬件、软件、专业服务和内部的员工成本。另外,ERP系统很复杂,不易实施。

然而,对ERP的最主要的批评还在于它是在特有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专门针对特定的业务流程而设计的。因为ERP软件中的业务流程都是参考行业内最好的公司而设计的,所以采用ERP的企业就要针对这个已经设计好的流程来调整自己的业务流程。这就造成了一种不利局面,即用软件去决定公司的业务流程和模式,而不是根据公司的业务流程和模式来设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