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具有目的性。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的活动对象是受教育者,教育者的教育影响就体现为对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进行改造。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改造成什么样的人,在教育过程开始之前就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之中了,教育活动结束时可能取得的结果也已经在他们头脑中观念性地存在着了。这里的可能目标和结果就是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特点
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育目的来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总体要求。具体来讲,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达成状态的期望,即人们期望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目的作为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规格和总体要求,其必然具有如下特点。
1.预期性
首先,教育具有前瞻性,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提前培养,那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也需要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状况及趋势提前制定。其次,教育目的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理想,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开始之前,这一理想就已经在教育者的头脑中观念性地存在了。教育者需要通过不断努力来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培养出理想的人才。
2.客观性
这里的客观性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不是主观臆造,而是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所确定的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规格。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之一,它的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各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反映社会的主要特征及人才需求类型,必然会考虑到本国的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就从客观上直接体现了国家人才培养的根本性质及方向。
3.抽象性
教育目的作为国家指导本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国家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依据。因此,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它不像培养目标那样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种专业,它也不像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那么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育目的的地位就决定了它必然具有抽象性,如此才能从宏观上对所有学校、所有专业、所有科目、所有课堂进行总体规划、统筹指导。
4.时代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不同时代需求的人才规格也大不相同。例如日本在1947年的《教育基本法》中指出: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作为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则以“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培养具有丰富的人性的国民。1998年12月,日本文部省发布了《新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在教育课程编制的指导方针中,对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在富于创造性、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培养儿童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的能力,谋求基础和基本内容的切实落实,充实富有个性的教育。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体要求,但并不能替代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共同组成的具有上下层次的复杂系统。
(一)教育目的
位于第一层级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所要造就的人才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它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活动的总目标。不管是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学校,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文、理、工、农、医、师院校,都要参照国家教育目的来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
(二)培养目标
位于第二层级的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并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不同而有所不同。换言之,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化。如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一定存在明显差异,但不管是哪种层次、哪种类型的学校,其培养目标都必须符合国家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任何终极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须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个具体的培养目标不与其他平行的培养目标以及其上位培养目标相联系,并且最终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则一个个具体的培养目标也会因失去整体性而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因学校与专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三)课程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制定课程目标来实现,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个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在发展品德、智力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都要通过课程目标的达成而实现。课程目标的确定,也必须首先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然后了解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和系列指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对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与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观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应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一般是由一系列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所组成。
这两类教育目的是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来划分的,它们属于同一教育目的在实现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操作性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是确立具体目标的设定原则,奠定了具体目标的价值基础;操作性教育目的是价值性教育目的的体现,受价值目的的规定和限制,是表现价值内核的形式。一般而言,历史发展的丰富内涵总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表现出它的时代规定性,以及对这一时代教育的规定性,并且不断变更表达它发展要求的操作性目标。这说明,价值性教育目的发生变化,操作性教育目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实际教育中,必须以人未来发展的利益和社会需要作为良好价值性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和目标,同时也要使操作性目的的确立符合价值性目标的要求,使两者一致、相统一。否则,教育活动就难以实现它的价值。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与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对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一般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每一种目的都不带有终极性,在每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发展过渡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不可或缺性,既表示某一阶段的目标,又表示对先前阶段目标的续接性和对以后阶段目标的奠基性。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是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四)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即具体教育过程(或某门课程建设)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目的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灵魂,它统摄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是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的标准,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来说,教育目的有以下功能:
(一)定向功能
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要求,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结果,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同时,人才培养规格指引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使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如何组织教育活动才能造就此种规格的人才。因此,教育活动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教育目的的引领。
(二)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除了体现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对人才成长环境的协调上。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以教育目的规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标准,努力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避免因各方影响不一致而导致个体发展受阻的情况发生。
(三)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力依据,还是衡量教育活动结果的重要标准。检查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效果的达成与否、教育过程的得失、学生发展程度的高低,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直接依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目的还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知识考查】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案
B.教育内容
C.教育原则
D.教育目的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