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的关键是听到没有说的内容

常言道“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在听别人说话时要格外注意言外之意、话外音,不能只听表面的意思,而是要学会捕捉对话过程中,对方的各种细节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和内涵,洞悉其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公元前630年,正是春秋时代。当时,秦国、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郑国的形势十分危险。面对两个强国的来犯,当时的郑文公焦头烂额,没了主意。这时有人建议郑文公:既然打肯定打不赢,不妨采用外交手段,派人去游说秦穆公,破坏秦国和晋国的联盟。

在双方交战的非常时期,这无疑是一件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必须是智勇双全的人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出主意的大臣就推荐了一个叫烛之武的老臣。这个烛之武是三朝老臣,可是一直没有得到晋升,在郑文公这里更是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养马的官。而举荐他的大臣,声称自己了解烛之武的才能,坚信他可以担此重任。

郑文公于是召见烛之武,对他说明了意图。烛之武当时是这样说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我都已经年老了,还能有什么用处呢?”

这句话如果随便听过去,就会以为烛之武只是谦虚,甚至会觉得他不识抬举。但郑文公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从这句话中听出了烛之武的话外之音。那就是:“我年轻的时候得不到重用,如今老了,你们又想起我的才能了?”这其实不是谦虚,而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埋怨和牢骚。

郑文公马上接口道:“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意思是说:“我没有早一点重用你,而是到了现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才想到你,这是我的过错,实在是抱歉,希望你不要跟我计较。再说,郑国如果灭亡了,你作为臣子,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这番话果然说到了烛之武的心里,于是他接受了使命,来到秦国阵营,在秦穆公面前慷慨陈词。他站在秦国立场上,分析了攻打郑国的利害关系,分析出来的结果是灭亡郑国对晋国利益最大,而保存郑国则对秦国有利。

随后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还与郑国结盟,派人帮助保卫郑国。秦晋之盟就此解散,晋国只好退兵,郑国转危为安。

我们不妨试想:如果当时郑文公没有听出烛之武的话外之音,没有做出正确的应对,郑国很可能就要亡国了。可见,能听懂说话过程中的弦外之音是何等重要!

我们要想成为优秀的倾听者,也一定要具备郑文公这样的智慧。要明白: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能直说,也无法明说,于是,旁敲侧击、绕道迂回,就成为人们常采用的方法。很多时候,同样的话,可能在不同的人听来,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造成不同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要多想一下,别人的话是否有隐藏含义,别人说的话是否只是为了敷衍场面的客套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准确、全面地辨别各种言外之意。

当然,这些话语的弦外之音,从表面上是听不到的,但是它所传达的信息却是非常微妙的。对于倾听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做到观其色、察其心,就很难做到洞悉其弦外之音,洞察对方真正的心思。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学做有智慧的人,准确捕捉对方每一句话背后的真实意图,这样我们自然能够掌握沟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