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7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8425字
- 2021-03-29 04:21:30
三、2017年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的重点任务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各新区要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功夫,在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在全面提升开放水平上下功夫,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集约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局面,不断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更好地发挥新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新区建设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高标准规划,经得起历史检验,坚持高质量建设,不搞盲目扩张,严格按照新区总体方案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要求,做好规划引领、科学开发工作。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海域等资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增强规模效益。
新区建设要注重深化改革创新,建立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制,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机制,在符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的前提下,赋予新区更大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鼓励先行先试,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新区建设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提高政府公信力。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新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因地制宜,突出抓好重点任务,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过程中,各国家级新区需要找准着力点,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1.开发开放优势明显的新区,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群岛、广州南沙、陕西西咸、四川天府、福州等新区,要积极发挥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勇当改革创新的先行者,着力在开发开放、土地制度、投融资体制、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率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放管服”改革的样板,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领先地位。
2.基数较低、相对远离中心城区依托的新区,要不等不靠、加快积累
贵州贵安、兰州、云南滇中等地处西部地区的新区,底子薄基数低,相对远离老城区的依托,对此,要自己创造发展条件,不等不靠、埋头苦干,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打造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杜绝低层次造城运动,大力推动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
3.发展困难较大的新区,要积极主动、敢闯敢拼
开展新区工作,要敢于直面困难,坚持迎难而上。深受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影响的哈尔滨、长春、大连金普等新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对此,要对照问题研究破解办法,抓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力争逆势前行。要敢闯敢拼,狠抓改革创新,力争实现“三个突破”。实现创新上突破,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实现产业发展上突破,依托信息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创造大量就业,调整优化产业内部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依赖;实现人才聚集上突破,留住、聚集高水平人才,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创新者、企业家、基层干部等关键群体的积极性。
4.新近设立、刚刚起步的新区,要保持定力、谋而后动
长春、江西赣江等新批复的新区要坚持高水平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切实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要坚持谋定而后动,勇于并善于突破起步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困难,做好起步核心区建设、项目招商等重点工作,切记急于求成、全面开花,要分步骤、讲阶段,积极稳妥、重点明确、循序渐进、由小而大。
(二)攻坚克难,率先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国家级新区要结合落实深化改革各项重点任务,积极推进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支持新区围绕重点方向开展体制机制先行探索,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1.探索创新运营管理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以国家层面统筹指导、以国家级新区所在地省级政府为主导、新区所在地地方政府和新区管委会为主体、各方面分工合作、多元参与的国家级新区综合管理模式。国家层面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结合地方实际,加强对新区发展的指导。省级政府要加强对新区的具体指导和管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布局,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新区所在地地方政府和新区管委会作为新区发展的直接管理主体,要切实履行相关职责,适度控制开放强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功能稳定。充分利用新区管理机构精简、体制机制新、历史包袱轻等方面优势,以新区管委会为载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根据需要赋予新区地市级和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新区在改革创新中先行先试,赋予新区更大的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自主创新权。着力整合区域内各类行政资源,进一步理顺内部行政管理体制,适时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努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2.紧扣重点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
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就业创业门槛,以进一步减证和推进“证照分离”为重点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全面推行清单管理制度,把不该有的权力坚决拦在清单之外。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少涉企收费,不折不扣落实已出台的企业减负措施。为激发有效投资拓展空间,破除制约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各种羁绊,下决心彻底打破各种互为前置的审批怪圈,着力推动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除涉及安全、环保事项外,凡是技术工艺成熟、通过市场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能保证质量安全的产品,一律取消生产许可。落实95%以上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的开放、便利措施,吸引更多外资。为公平营商创条件,放管结合并重推进。明规矩于前,明确市场主体行为边界特别是不能触碰的红线;寓严管于中,充实一线监管力量;施重惩于后,把严重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坚决清除出市场,严厉惩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大刀阔斧砍掉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大力提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单位及银行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3.围绕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每年围绕2—3个重大问题开展试验探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其他地区改革发展提供示范借鉴。支持上海浦东新区推进各类功能平台融合联动、协同互促,力争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持续在构建高标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天津滨海新区着力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培育壮大新动能、扩大双向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和能级,进一步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重庆两江新区以深化内陆开放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探索开放型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推动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外贸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支持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依托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开展自由贸易港区建设探索,推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通行制度。支持兰州新区探索促进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充分激发社会投资动力和活力。支持广州南沙新区深化粤港澳深度合作探索,推动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港澳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和人才合作示范区,引领区域开放合作模式创新与发展动能转换。支持陕西西咸新区深化城市发展方式创新和特色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进一步发挥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支持贵州贵安新区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和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探索以数字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顺畅接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蓝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持续深化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和海洋科技发展创新。支持大连金普新区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探索以科技创新和双向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持四川天府新区突出“全面加速、提升发展”两大重点,加快全面创新改革,全力破解体制机制难题,进一步提升产业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支持湖南湘江新区深化要素市场创新,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在推进绿色集约高效发展与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有所突破。支持南京江北新区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以新技术助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打造优良创新环境,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福州新区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健全特色化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各类功能区深度融合。支持云南滇中新区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战略定位,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夯实开发开放基础。支持哈尔滨新区以优化发展环境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产业集聚、对俄合作为重点,探索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路径。支持长春新区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经济新动能,探索深化面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新路径。支持江西赣江新区围绕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平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河北雄安新区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三)勇挑重担,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1.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区要在巩固改革成果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效,使新区成为率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创造条件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同时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提高区域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等,降低企业杠杆率。要规范政府举债行为。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完善跨部门的统筹机制,加强对财税、金融、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生态文明等基础性重大改革的推进,既制定方案又推动落实。
2.全力振兴实体经济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化国企国资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重视优化产业组织,提高大企业素质,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
3.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
加强对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控,支持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新区集中。鼓励新区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
4.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对接《中国制造2025》,结合功能定位和区域优势,支持新区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高端的新区要依托人力资本、土地、资本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补齐创新短板,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有效供给,形成更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5.增强新区人才与科技支撑能力
人才资源是促进新区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源。积极把握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机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推动新区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减少对用人主体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凡是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新区人才管理部门就要充分放权松绑,提供服务保障。鼓励新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完善新区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鼓励新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着力培养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完善人才支撑服务体系,完善新区的待遇、税收、保险等激励政策,健全有利于人才向新区集聚的政策体系。围绕信息、空间、海洋、能源安全等重大创新领域,依托新区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开展具有重大引领的协同攻关与创新。积极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新区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支持新区内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型产业。
(四)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力促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新区发展要抓住国家大力促进民间投资的机遇,大力推动新区项目建设。要持续不断地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提高引进项目的水平,以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区域竞争力。
1.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
注重新区品牌营造,树立对外招商的良好形象。通过搭建各类招商引资平台,积极开展富有实效的招商活动。统筹整合招商资源,实行招商引资信息共享。通过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创新招商选资、引智模式,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实现合作共赢。支持新区按照国家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开展合作,引导产业有序转移。
2.创新金融服务
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供应链融资、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等业务。支持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保险信托计划等多种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投融资综合服务等方式支持新区发展。完善投融资体系,鼓励央企、省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新区建设发展。
3.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鼓励新区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鼓励新区在人员流动、资格互认、标准化等方面开展国际磋商与合作,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便利。推动新区建立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产业高度集聚、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综合改革创新区。
4.规范竞争秩序
坚持改革引领,完善市场准入,规范竞争秩序,优化发展环境,全面释放创新活力和市场能量。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造成非良性竞争。
(五)统筹兼顾,优化提升整体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区
按照生存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合理规划新区用地结构,统筹推进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让本地居民、外来务工者、投资者和游客共享新区发展成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功能分区控制,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同步提升,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有机融合的发展格局。
1.建设绿色智慧与安全新城
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新区建设之中。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推进新区清洁化、循环化、生态化改造,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园区,绿色生态工业示范区、生态街道,积极推动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果,增强生态文化活力。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倡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建筑,鼓励消费者购买并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注重培育生态文化,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新区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区建设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观、质量关,把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到新区规划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2.统筹城乡发展
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城乡统筹,支持新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农业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要继续探索推进城镇新增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要继续探索在剩余内统筹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的方法与途径。要继续探索租赁、作价入股等土地有偿使用方式。统筹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3.打造优美生态环境
要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逐步落实“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防止城市建设无序扩张。优先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保护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确保生态安全。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发展耗水型产业。加强新区内河流、湖泊、湿地、地下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作为新区发展的约束性要求,加强新区生态管治,严格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系。科学编制新区环保规划,严把环境准入条件,保障环境质量不下降。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责任严究、损害严惩。
4.科学编制新区规划,保护弘扬传统文化
不断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不断增加规划编制的开放性,增加规划编制单位、新区建设方、新区管理方、新区内居民等多个主体的参与度,是新区规划既能彰显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当地多元主体的合理诉求。新区规划编制要将科学合理与可操作性有效结合,实施要将树立权威与严格执行有效结合,坚决防止出现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的现象。新区规划建设要注重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突出新区特色风貌,使新区在延续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增添新元素,拓展新空间。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加强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留住新区传统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