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Introduction

一个创业者的“家长里短”

相比较与创业和成功学有关的心灵鸡汤,我更愿意与大家多谈谈“家长里短”,因为我深知,什么才是创业真正的障碍和基石。

1.我是谁

我是一个独立游戏人,一个游戏制作人,一个游戏策划人,一个游戏美术者,一个游戏测试者,一个创业者。

与此同时,我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名家庭成员。一个传统的家庭倾向于要求一个女性多花些时间用以“相夫教子”;一个传统的社会亦要求一个男性“养家糊口”,多一些“踏实勤奋”,少一些“异想天开”。

因此,无论作为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在创业这条道路上都注定会遇到相当多的障碍。从这一点来说,在创业者群体中,似乎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这种平等的结果在生活中的具象体现便是不论男女,三十一过,一旦我们还在创业的热潮中“颠沛流离”,周围的“七嘴八舌”便多了起来,彻底打破了之前的“隐忍不发”。

有人说:你至少该找个单位挂靠。

有人说:做游戏怎么会靠谱?想创业也要搞个“实业”。

有人说:如果不想上班,可以找个代购来做做呀?

……

实则我年纪尚轻,资历也太浅,有着那么一句“年少不怕失败”做后盾,境况便要好得多了。然而上面所说的情况在我的朋友中间屡见不鲜,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些对创业蠢蠢欲动却又难以付诸实践的朋友们总会在我所发布的游戏资讯底部“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唉,我也想创业,只是没魄力。”

每天看多了这样的怅然嗟叹,时间一长,便免不了涌起些无厘头的“悲天悯人”情怀来。即便是我这样的年轻识浅,也往往会发出那么一两句挺做作的感叹:“生活真不容易。”

我那快人快语的母亲听了便说:“生活有什么不容易的?所谓‘生活’,不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吗?”

听罢此言突然觉得很有道理,生活的确无非就是“生”下来,“活”下去。

生活的本质很简单,对每个人来说都没有任何的不同,无论你是公司白领、车间工人、流浪者还是一名成功或尚未成功的创业者都是一样。

然而“生”非我所愿,如何“活”是我们一生中唯一紧握的选择权,至于创业也不过是我们生命里千万分之一的一种可能性,推及手游创业,便是亿万分之一的一种。

实则创业或者不创业,都本该是件很简单的事,选择了创业的创业者无疑是勇敢的,而选择了放弃创业的人无疑是为他人负责的;对于前者而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言论从来无关你我,大可交由好事者或后人评说;对于后者而言,“没有上进心、毫无魄力”的想法也只不过是我们为自己设下的“障眼法”,因为这世上从来便没有什么“应该”或“不应该”,只有“想开”与“想不开”。

当然,我如今能坐在这里翻飞手指,敲击键盘,侃侃而谈,完全要归功于我亲爱的家人和朋友:因为我的先生是我的“革命伙伴”及“灵魂伴侣”,是一名与我一样“不务正业”的“无业游民”;因为我的父母是对传统社会“教育制度”和“价值观”的“革新者”,他们以我们为骄傲;因为我的公婆善良而博知,他们是我们强有力的精神后盾……

那么我是谁?

我,只不过是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讨厌的”看客,也是你们当中的一员。

2.这本书写的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人和外国人写书的特点是不同的。

中国人写书喜欢执着于“有条有理”,凡事都必总结出规律,再将这些规律以“一、二、三、四……”条井然有序地排列开来,让读者不必通读全文也能一目了然。

而外国人写书喜欢从“大格局”着眼,“小格调”着手,通篇穿插着自己的故事和体会,绝不“善于”总结提炼,却也不至于杂乱无章,往往读者读到最后一页才能了解全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且书中主旨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从大局上看,中国人似乎更形式化,“老外”更坦诚开放。

从写作内容上看,这大概是源于中国人更喜欢追求教程上的传授,外国人更推崇经验上的分享。

那么我写的究竟是教程还是经验?

大约两者兼有之。

对于手游行业,我从心底里对有关“成功产品”的教条模式化的“说教”感到厌恶,我也反感那些在“臭名昭著”的营销问题上大谈“拜金主义”的“险棋妙招”,以及自成体系的关于“渠道为王”的无谓分析。

在我的身边,却偏偏有许多创业者对“营销”比“研发”重要,“运气”比“品质”重要,“巴结”一个实力雄厚的渠道商比一切都重要的理论深信不疑。

所以,这促使我在撰写此书的时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游戏产品本身和团队内部建设的探讨上,而对行业内那些如火如荼的“营销”及“流水”泡沫不做深究。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的写作内容是经验大于教程的。

然而,在这个如今“经验过剩”的行业,成功者的经验听之不尽,失败者的经验不足取信,毕竟我们要写的不是一本“××的创业史”,能对手游开发者和创业者提供切实有力的帮助才是重中之重。故而我在书中分析了诸多案例,也以此对各行各业前辈们的一些经验之谈做一次新的验证和定义,在一些重要内容里同样学着国内的作家学者们梳理出一些条条框框以供读者参考。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写作内容是教程大于经验的。

事实上,即便读罢全书,说不定也还是有一些习惯了“应试教育”的读者要刨根问底地对本文的“中心思想”和“操作步骤”做一个简要的概括。

未免平添许多的劳神费力,我索性便在此处把“中心主旨”贴在下方以供参考,那便是我在本书伊始写下的两句话。

“如果你投身手游行业仅仅是为了赚第一桶金,那么做游戏就是做产品;如果你投身手游行业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所谓的‘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做游戏就是做自己的上帝。”

也许有人会问:“这两句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想说的是:曾沥尽心血寻找的答案,往往都不寄托于外物之上,真谛从来没有逃出过我们的手心。

因此,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3.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2015年的时候,我花时间整理了一下这些年来的作品,大多都是些业余时间完成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夹杂着一本不薄不厚的行业心得,看上去颇有些格格不入。

小说写得多了,若是再开始写些什么“实际”的东西,难免会笼罩着一些夸张的戏剧色彩。因而在我每每执笔打算撰写一些手游评论或者创业心得的时候,我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犯下一些“不接地气”“纸上谈兵”的错误。

时间久了,愈发觉得实则写作无关体裁,脚踏实地总是对的。继而意识到,我的那些过分的担心也大多不是由于小说写得太多引发,而是因了所谓“创业”、所谓“成功”、所谓的“游戏体验”和所谓的“研发心得”本身就像是玄学,一落在笔头上,很容易陷入华而不实的俗套。

因为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成功学专业”,没有“创业学专业”,甚至也没有“手游开发学专业”,当然便更不可能有“手游创业成功学专业”。作为一个从小就一心幻想着成年后便投身于游戏行业的“游戏迷”,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也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和游戏的开发制作相当贴近的专业:软件工程。

事实上,我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是痛苦的,一方面,我唯恐自己对手游行业某些现象的理解有失偏颇,会对开发者和创业者产生误导,故而“劳碌”于搜集和分析案例;另一方面,写此书的时候,恰逢我在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其观点的鲜明独特、理论的严谨不苟让我自惭形秽。

毫无疑问,和“社会学”比起来,“手游创业学”(我们假定有这样一门学科)的确是浮躁的;可作为作者,尽己所能把这门“浮躁的学科”脚踏实地、原原本本地呈献给读者,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唐一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