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吸出邪气,一身轻松

拔罐的功效

拔罐疗法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 拔罐疗法的生物作用

●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得以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还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作用,促其恢复正常功能。

●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其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质;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其次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 拔罐疗法的机械作用

拔罐疗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也是一种刺激疗法。它在拔罐时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负压也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而产生组织瘀血、放血、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的破坏,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产生了良性刺激作用。同时负压的形成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给机体造成良性刺激,增强各器官的功能活力。

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人体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运行气血,沟通机体表里、上下和调节脏腑组织活动的作用。它通过罐体边缘的按压及负压的吸吮,刮熨皮肤,牵拉、挤压浅层肌肉,刺激经络、穴位,循经传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达到通其经脉、调整气血、平衡阴阳、祛病健身的目的。

◆双向调节、异病同治

拔罐疗法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和独特的功效,在取穴、操作等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大椎穴刺血拔罐法,既可治疗风寒感冒,又可治疗风热感冒,还可用于内伤发热;既可治疗高血压、头痛等内科疾病,又可用来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科疾病。许多临床研究都证明,拔罐的双向调节与疾病的好转是一致的。

拔罐的手法

◆ 常规拔罐疗法

主要有单罐和多罐两种方法。

单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病症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点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穴拔罐等。

多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十几个罐。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 闪罐法

闪罐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用镊子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扣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起下,按上法再次吸拔施术部位,如此反复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操作时注意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若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罐体继续操作。

◆ 走罐法

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的情况。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以防划伤皮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的部位涂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调整罐内的负压。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种:

轻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3~4毫米,以每秒钟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外感风邪、末梢神经炎等症。

重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6~8毫米,以每秒钟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呈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症。

重吸缓推法:罐内皮肤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钟2~3厘米的速度缓推,至皮肤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症,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肌肉萎缩及痛风等。

◆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附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慢性病,部位局限、固定,较深者,多选用留罐法。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用之均有良效。

◆ 转罐法

先用闪火法将罐吸附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角度过大患者不能耐受,过小无法达到刺激量。转罐法对穴位或皮肤会产生更大的牵拉刺激,加强了血液循环,增强了治疗效果,多用于穴位治疗或局部病症的治疗。注意罐口应平滑,避免转动时划伤皮肤。

拔罐的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②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暴露施术部位。

③拔罐时的吸附力过大时,可按挤一侧罐口边缘的皮肤,稍放一点空气进入罐中。初次采用闪罐者或年老体弱者,宜用中、小号罐具。

④拔罐顺序应从上到下,罐的型号则应上小下大。

⑤一般病情轻或有感觉障碍者(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时间要短;病情重、病程长、病灶深及疼痛较剧者,拔罐时间可稍长,吸附力稍大。

⑥留针拔罐时,要防止肌肉牵拉而造成弯针或折针,发现后要及时起罐,拔出针具。

⑦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人中、合谷穴。

拔罐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拔罐的适应证

内科疾病: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腹痛、眩晕、遗尿、遗精、阳痿。

外科疾病:丹毒、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

骨科疾病: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妇科疾病:月经病、白带异常、妊娠呕吐、产后缺乳、产后腹痛、子宫脱垂、阴痒、不孕症等。

儿科疾病:小儿发热、小儿呕吐、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百日咳、腮腺炎等。

皮肤科疾病:银屑病、湿疹、瘾疹、疥疮、白癜风等。

五官科疾病:流泪症、沙眼、目赤肿痛、远视、近视、视神经萎缩、鼻塞、咽喉肿痛、口疮、牙痛等。

◆拔罐的禁忌证

①患皮肤传染病、皮肤严重过敏者或皮肤破损溃烂者。

②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

③恶性肿瘤患者、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

④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凝血功能差、具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⑤肾衰、肝硬化腹水患者。

⑥外伤、骨折、水肿、静脉曲张、大血管体表投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