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谊:汉武帝“三征不起”的峨眉隐士

人物小档案

姓名:窦谊

生卒年:活跃在汉武帝时期

主要事迹:据《嘉定府志》,“窦谊居峨眉山,放浪不羁。月夜子规啼竹上,谊曰:‘竹裂,吾可归矣。’是夕,竹裂;黎明,遁于峨峰。武帝三征不起。”

影响乐山指数:★★

相关人物:周义山、史通平、瞿君武、陈方庆


……

君不见轩辕氏跪谒皇人叩玄首,

又不见鬼谷子著书《珞琭》藏洞里。

陇西仙人宿山图,采药山中颜色殊。

葛由卖羊从此去,接舆歌凤胡为乎。

君不见子规啼处窦谊悲,夜啼竹裂人不归。

又不见昆仑伯仲未可分,逸少曾询周抚军。

……


这是《后游峨眉歌》的部分,出自明末饱学大节之士曹学佺之手。他曾在四川为官,敢于为民请命,不惜得罪蜀王;捐出家产,力抗清军;清军入闽,自缢殉节,留下一副广为流传的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他极为推重峨眉山,也熟稔于峨眉山仙道掌故,罗列出众多人物,像先秦时期的天真皇人、轩辕黄帝、葛由、陆通、鬼谷子,汉代的宿山图、窦谊,晋代的王羲之……诗言志,在曹学佺心目中,这些高人逸士如白云青天,可望而不可即。

如果说秦代以前的嘉州大地处于人文拓荒期,神话传说占了主流,充满了神秘神奇,“英雄”辈出,那么进入汉代,有史可查的大多数人物已然蜕去神话色彩,构成了实实在在的人文奠基,唯有峨眉山仍浓墨重彩地续写自己的神仙谱系,演绎仙山传奇。

首先,这个时期峨眉山头号神仙天真皇人并没退休,依旧诲人不倦,勤奋工作,先后将三名凡人提携为神仙。一是史通平,王莽新朝时期自会稽来蜀上峨眉山,天真皇人被其诚心打动,授以三一五牙之法。之后,史通平到了青神县,置茅庐,内外兼修,炼成“龙虎金丹”,白日飞升。二是瞿君武,东汉犍为人,避世入峨眉山,天真皇人授以真诀,勤修苦炼四十年,后乘白龙而去。纯阳殿旁的“升仙台”据说就是他“飞升”之处。还有一人是东汉的陈方庆——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老祖宗,本是儒生,后弃家入峨眉山,在一石室中“拾得”天真皇人的《三皇经》,日夜诵读,最后悟道成仙。

其次,峨眉山开始有了“地仙”。紫阳真人周义山,是汉丞相周勃的七世孙,年少时性情清高、好游名山,“登峨眉山,入空洞金府,遇宁先生,受《大丹隐书》《八禀十诀》”,读后遂生求仙念头。接着到岷山、鹤鸣山寻仙问道,最后回到峨眉山专心炼“九鼎神丹”。丹成,服后成仙。周义山所遇到的宁先生便是地仙。何为地仙?《仙经》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这就说明,此时“扎根”峨眉山的神仙已经比较多了,要不然不会立规矩排秩序分出三六九等来。

还有一类,是独标高格身怀绝学的大隐高士。像窦谊,虽然道教许多著述将其写得神乎其神,但《嘉定府志》并未将其归入“仙释”,而是放在了“流寓”,和曹学佺的理解差不多。“子规啼处窦谊悲”,悲什么?是生命无常、功名浮云。“夜啼竹裂人不归”,去了哪里?自然是彻底抛开一切,归隐了,“遁于峨峰”。符合传统文人习性——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当然,在窦谊的时代,中国还没诞生道与佛的教团,但后人撰述其事迹之时又何尝不是依此定律。

其实,劳心费神梳理这些人物源流,除了些许趣味外,更多的是怀疑:那些人那些事儿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倒是苏东坡有大智慧,几句便让人放下了这种纠结,重拾世俗的潇洒快乐:


但得身闲便是仙,眼前黑白漫纷然。

请君试向岩中坐,一日真如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