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瓦拉赫效應:孩子學習偏科怎麼辦?
- 教子有方:家长应懂的心理法则
- 王春永编著
- 2419字
- 2021-03-17 09:13:19
偏科,是我們在評價孩子的學習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在學習中,如果孩子在成績上反映出來的某一科分數持續較低,或者對某一學科的態度特別冷淡,都稱之為偏科。對於孩子的偏科問題,我們要理性地看待。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謹,難以造就文學之材。”
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於獲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孩子只有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才能使智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它同時也說明,孩子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要求他們各科成績齊頭並進是不現實的。
不過,中小學生的基本任務,是系統地學習各科的基礎知識。偏科孩子的學習心理與學科內容的難度和廣度不能同步提升,會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某個科目總是學不好,久而久之就對這個科目產生了恐懼心理和排斥心理,成績也就越來越下降。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幫助和引導,往往會越是偏科,越容易走入厭煩該科的惡性循環。
有一個孩子已經上初三了,很聰明,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眼裡,他是個“怪才”,數學成績在全年級一直名列前茅,但語文成績卻一直不太理想。儘管大人常常督促他在語文學習上多下些工夫,但效果甚微。他在作文中寫道:“我不喜歡語文課和音樂課。語文課上老師總有問不完的問題,而我又回答不好,所以一到語文課就擔心老師提問。音樂課我也不喜歡,因為我覺得自己總是唱不好,同學們會嘲笑我。”
天賦、教師、家庭、同學等等,都可能成為孩子偏科的影響因素。如果只是對孩子泛泛的提要求、說道理是沒有用的,必須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對症下藥,才有可能真正的幫助學生擺脫這種糟糕的學習狀況,幫他們樹立繼續前進的信心。
孩子的智力發展傾向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是導致偏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智力傾向不同,孩子就會很自然地對某些學科興趣較強,產生學習動力,便能主動積極的去學這門課。同時,對某門學科興趣弱或沒有興趣,自然不願把功夫下在這門課上。
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一幅畫可拍賣到上億美元。他從小就很有藝術天賦,但卻似乎永遠都學不會枯燥無味的算術。他對父親說:“一加一等於二,二加一等於幾,我腦子裡根本就沒法想像。不是我不努力,我拚命想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可就是辦不到。”
一般來說,擅長形象思維的孩子,邏輯思維方面就會有所欠缺,稍不注意,就會出現文科成績好而數學和理科成績不理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要充分肯定他的長處,發揮他的長處,增強他繼續學習的信心。在學習生活中教育他揚長避短或取長補短,以彌補理科學習上的缺陷,讓理科學習達到基本要求。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孩子偏科,是因為以前沒考好等原因對某一科有恐懼感,那麼首先要讓他保持冷靜,幫助他從心底深處解開這個結,不能再怕下去了。讓他把以前的課程再複習一兩遍,然後找一些低年級的試卷來做,一般來說,會取得了很好的分數。這可以讓他認識到原來自己能取得好成績,從心理上根本性地改變悲觀心理,從而有勇氣面對這一科目。
一些孩子學習偏科,是受到與老師關係的影響。學生偏愛某一學科往往是由於喜愛任教該科教師所致,偏愛某一學科,能使提高該科學習成績,而好的學習成績,又強化了對該科的喜愛,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也往往不喜歡某個老師所教的學科,久之,學習成績下降,喪失對這一學科學好的信心,導致惡性循環。
要告訴孩子,學習不僅僅是一場智商的較量,更多的是情商的較量,與老師相處則是學校生活必需的生存技巧,學會與老師溝通,特別是與自己不喜歡的老師溝通是十分必要的。一個有成熟思想的人,可以不接受老師的表現甚至做法,但是卻也沒有權利改變你,而且只能保持合作關係,各取所需。無論是積極對抗還是消極抵抗,都太幼稚太衝動,不會適應將來的社會。
父母也可以主動與任課老師溝通。特別是向弱科的任課老師瞭解孩子偏科的原因,共同商討可能的辦法。譬如可建議老師針對孩子的特點,多提簡單的問題讓孩子來回答,多給予積極的讚賞和鼓勵,增強孩子對弱科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而某些家庭特定的文化氛圍,也會誘發學生偏科,如家長愛好文娛,家庭藝術氛圍濃,則孩子往往偏愛音樂;家長愛好體育,喜歡活動,則孩子偏愛上體育課。而有調查發現家長是語文教師的,孩子愛學語文,當數學教師的孩子愛學數學。這就需要家長自己興趣更廣泛一些,而不要僅僅局限於一兩種愛好。
2006年5月,來自中國寧波的女孩朱成,成為哈佛大學校史上第一位華人研究生院學生會總會主席,引起哈佛大學及美國華人社會的注意。
而在朱成的成長過程中,也曾經發生過偏科現象。朱成進入初中後,很喜歡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唯獨對化學不感興趣。有一天,父母在看一個相聲節目時受到了啟發,於是和她在家表演了一個話劇—《五科爭功》,爸爸分別扮演語文、物理、化學;媽媽分別扮演數學、外語;讓朱成扮演大法官。
爸爸和媽媽分別代表各科上場,強調自己是最重要的一門學科,而其他學科都微不足道。結果,朱成明白了其中道理,有意識地去多接觸相關的知識,偏科現象逐漸消失了。
每次考試成績出來,朱成都會這樣報告自己的成績:“爸爸(語文)90分,媽媽(數學)95分……”對此,她有一個比喻:“我愛爸爸,也愛媽媽,不敢偏心哪一個。”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過:“從現在起我的知識面要拓寬,不能偏於一門,廣博的知識才是應變能力的基礎。”相信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再接着對症下藥,耐心地幫助孩子調整自己的學習心態,偏科現象一定是可以糾正的。到那時,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考慮,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瓦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