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商务应酬时,要彬彬有礼谈吐优雅

语言是人类的栖居之地,做个会说话的人。

——海德格尔

领导的交际应酬技巧

身为一名领导,在日常工作中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关系是其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领导者与其同级之间,由于从事具有可比性的工作,因而容易产生嫉妒,是一种激烈的竞争性关系。因此,应酬同事,与同级之间处理好关系也是领导最头痛的事情。现代领导者一定要掌握一些应酬同事的语言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

下面是领导的日常交际应酬语言的3大基本原则。

1.以“和”为贵

我们自古就强调“人和”的因素,诸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无论你处于怎样的位置,都应该与你的同事们团结一致。“内讧”只能使每个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失。这样,善于说一些和势语言,发现他人优点多加赞美便愈发显得重要。赞美同事的才能时,要适当表达出你的佩服之情。身边的同事才高八斗,能力过人,也是你的骄傲和幸运。

同事之间应该虚怀若谷,该请教时就请教,该佩服时就佩服。如果,同事因其才能而获奖或获擢升职,那就更要表达你由衷的赞美和喜悦。事实上,同事之间,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效应,他会推动你的工作,激励你进取。

所以,无论同任何一位同事谈话时,都应该记住这样一句话“人人都非同寻常!”即使再烦、再累、再情绪不佳,也要把对方作为一个重要人物来看待。凡有可能要对对方讲几句恭维话时,哪怕仅仅是一句简短的评价,比如“你看上去特别有精神”,“这个发型最适合你”、“你的孩子可真争气,将来肯定有出息”之类的话时,一定要双眼正视对方、全神贯注,切不可因任何别的事情而走神,否则,很容易让对方认为你是在小瞧他,说了还不如不说。

最后,还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使用合适语言的时候,最忌过多地使用“我”字。将“我想”换成说“你看呢?”要知道一个独霸谈话,张口闭口都是“我”的人是多么令人讨厌。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领导的日常工作中,虽然与同事总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工作搞得尽善尽美,但大至思想、观念、为人行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与评判,总是有所不同,而这些程度不同的差异都会发展成为同事间的争执与论辩。而要将极有可能引起不愉快的争执,转变成一种愉快、平和的思想交换,亦即积极的争辩,便显然离不开巧妙的攻势语言。万一你不得不与同事进行言辞交锋,那么,注意运用这样一些攻势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是极为必要的。

感情攻势在同事间的交流中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居高临下的不屑眼神,尖刻申斥的口气,嘲讽甚至侮辱的词句,这些貌似汹汹,其实正反映了说话者的毫无修养。这时即便你非常占理,却也争不回哪怕一点点心悦诚服之心,相反还会引起在场的其他同事的反感。

通过先抑后扬,先肯定优点,再谈出现的问题的说话顺序,有助于减少对方的抵触与反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创造与保持友善信任的说话氛围都会易于交流思想,对事物的看法就易于达成一致,行为也容易协调。使其感受到你的善意,气氛和谐,就易于冷静地接受你的建议了。在对方滔滔不绝或多有冲撞冒犯之时,尽管任其发泄,自己在旁边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尽量以柔和礼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所谓“不打不相识”,同事与同事间往往正是在这种貌似攻势的激烈争执中达到了心灵的沟通和思想观念的交流,反倒越吵越了解,越争越痛快,比起以前的“和平共处”阶段还要互相尊重和信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机智灵活地运用攻势语言与同事在争执中进行交流,在辩论中得以沟通实在不失为一种办公室中树立威信、结交“知己”的好办法。

3.善于幽默调解

幽默可以说是生活中最自然的调味品,它不仅生产笑料,更是一种修养、一门知识、一门功力很深的素养。难以想象一个不懂得幽默的人会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会说话的领导者都少不了幽默风度。

幽默不仅能使领导者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达到自己的最初愿望,而且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达到以柔克刚的境界。一句幽默的戏剧性话语和一个幽默的戏剧性行为,其效果远远超过了一份长篇大论的反驳和纠正。

领导的宴席应酬技巧

酒对于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朋友聚会,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掌握一定的酒桌上的“奥妙”,可以有助于交际的成功。

一个成功的领导,在任何时候,都能同员工打成一片。酒席上气氛活跃,你要投入到这种气氛中,比如向员工们敬酒,说一些祝愿的话,或借这个机会对员工称赞一番,再加上适当的鼓励。比如你可以说:“前一段干得不错,再加把劲!”“祝贺你为公司争得了荣誉,再好好干,来,干了这杯。”或者和员工们聊一些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易消除距离感。

因此,领导要深谙酒桌上的说话奥妙。领导的宴席应酬语言艺术概括为以下几点。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学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可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即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尴尬或伤感情。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必须学会察言观色。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的内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领导在喝酒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形象,要适可而止。切忌开怀大饮,一醉方休。酒醉之后容易生事,而且醉酒本身也影响到旁人对你的形象评价。因此,领导在喝酒的时候有“三忌”:

一忌酒后失言,祸从口出。喝酒过多,酒精会对大脑造成暂时的麻醉,很多人往往便失去理智,管不住自己,只管胡言乱语。说话若不堪入耳,虽是平日敬服你的人,此时心中也不免生厌。这将大大影响你日后的形象树立。

况且,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一旦在醉意朦胧之下,不管面前是谁,都可能轻易向他说出你心中的秘密或者答应了他的请求,这会让你日后后悔万分。正所谓“祸从口出”,这也正为领导者所忌。

二忌酒后失态,破坏形象。醉酒的人由于小脑受到麻醉,行为不再听使唤,站立不稳,东倒西歪,这些在清醒的人看来,都有失雅观。有人喝酒过多,容易发生呕吐,有害于健康,不利于环境;有人醉后如一堆烂泥,伏地不起;还有人醉后想起痛心之事,会呜呜大哭。这些在酒后难以自持的行为发生在一般人身上,也决不会给人留下好印象,更不用说领导了。

三忌酒后近色,招惹闲言。众多的人在一起喝酒,很多时候必有男有女。若酒后在男女关系上有所闪失,更是关系到今后名誉的大问题。若领导者酒后失态,坐在一女子身旁起腻,女方或许不便回绝,而其他人或许会知趣地躲开。对于此等风流韵事,一旦有人别有用心,加以利用,那就更为害不浅了。

酒桌虽说是领导工作的一种延伸,但毕竟不同于正式的工作场合,因此,在言语上就要有不同于正式工作的地方。身为领导,要时刻注意自己的酒桌形象。

领导的接待语言技巧

领导对来访的客人,先要说好见面语。见熟悉的客人应先说:“欢迎,请进。”“稀客,稀客,哪阵风把您给吹来了?”“您真准时。”之后,要主动伸出手来同客人握手。如果对方是女性,应让对方先伸手。

客人进门后,要向同屋的其他人介绍客人,然后让客人坐下,客人未坐,主人不要先坐,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如果来的是陌生的客人,可以用提示性的语言“请问您是……”表示询问,让客人自我介绍,然后表示欢迎。请客人坐定后,不要急于询问客人来访的目的,而应等客人主动开口。待客人坐下后,应为其敬茶、递烟或端上其他食品。

上茶时,一般应用双手,一手执杯柄,一手托杯底。用手指捏住杯口边缘向客人敬茶,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领导与客人交谈时,如果家人不便参与,则应尽量回避,如果没条件回避,就不要随便插话。交谈时,应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者频频看表,更不可将客人撇在一边,只顾自己看电视或做家务。

客人来访时,若恰逢你有急事要办,如果时间不长,则不妨向客人说明情况,让客人稍等片刻,并委托家中其他人作陪,或拿出一些报纸杂志给客人浏览。如无暇接待或要外出,可向客人致歉,另约时间。

有时客人带来礼物相赠,领导应作出反应,如表示谢意,或谢绝馈赠,也可相应地回赠些礼物。

客人要走时,领导应等客人起身后再相送。对于年长的客人、稀客等,领导应送至大门口,然后握手道别,目送客人离去。如果送至电梯口,则要等客人进入电梯,在电梯关门后再离开。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学者在他的《读书录》中讲了许多接待宾朋的道理。有一点特别值得重视。他说:“虚心接人,则于人无忤;自满者反是。”这是把虚心看作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关键。

领导的即席讲话艺术

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领导者,经常需要作即席讲话。所谓即席讲话,是指在一定场合,没有充分准备、没有现成稿子的情况下,由他人提议或自认为有必要而当众临场发表的讲话。

即席讲话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一面镜子,是群众评价领导者能力、水平的一把尺子。即席讲话若能讲得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打动人心,无疑会给听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成功的即席讲话,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提高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威信,更能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如果一个领导人员,经常能根据现场主题,针对气氛,围绕某个问题,迅速组织一篇精彩的即席讲话,运用大量的事实和例证,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且能做到观点鲜明,声情并茂,逻辑严密,听众就会从内心佩服这样的领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即席讲话,是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作为一个紧张而又复杂的语言表达过程,即席讲话要想很好地掌握,是非常困难的。它与一个人的思想、思维、生活、阅历、知识、口才等诸多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即席讲话作为领导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讲话形式,也并不是高深莫测无法掌握的,自身也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

作为领导,要想来一次精彩的即席讲话,就要把握这样几方面技巧:

首先,充分把握主题。

当领导者应邀进行即席演说时,应能立刻对会议主题加以论说,并由此而将听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当领导者一开口讲话时,便能将听众的兴趣和情绪调动起来。

其次,一边讲一边思考下一步话题。

领导者在即席演说的同时就要为后面的下一步内容做准备。这就需要领导要精通多方面的知识。领导者自己不但要做到词汇丰富,语言流畅,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对生活充满信心。

再次,即兴发挥,吸引听众。

领导者要想使即兴讲话达到良好效果,还应该尝试使用“即兴生发点”技巧,即因人生发、因景生发、因物生发和因事生发。

比如,领导者在演说时看到眼前某个具体的人,而产生即兴类比,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具体讲,可以因眼前人的性别、年龄、外貌、性格、职业、爱好,以至在场人数的多少等各种信息,作为类比的起点。

因景生发就是触景生情,产生类比联想。比如,某校欢送干部班的学生毕业,外面忽然响起了雷声,接着是暴雨顿至。正在演说的教师代表灵机一动,临时加进了几句话:“你们听,外面雷声隆隆,这是欢送你们毕业的礼炮!”可谓机智适当。

因物生发,就是说领导者看到眼前某种物体,想到这种物体的某方面特点、特性与要阐述的道理有相似性时,很容易以这种物体作为喻体;或者看到眼前某种物体的某方面特点特性,而引申出一个论点来。

因事生发,即指在演说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出乎意料的事,如果对阐发某种观点有利,说话的领导者也可即兴把它作为类比的生发点。

即席讲话的技巧还有其他形式,需要领导者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力,并灵活掌握。

领导的就职演说艺术

领导的就职演说词要想得到一种较佳的效果,语言必须简洁、明快,要能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多而有用的信息。“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要语不烦,字字珠玑,简练有力,能使人不减兴味;冗词赘语,絮语唠叨,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演讲大师惜语如金,言简意赅,同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篇章,成为“善辩者寡言”的典型。比如:最短的总统就职演说是1793年的华盛顿总统的演说,仅用135个字,便举世闻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只有1260个字;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揭墓典礼上的讲话只有552个字;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发表的,反对德国法西斯入侵的重要广播演说只有3800个字;罗斯福的就职演说仅有985个字。

1984年7月17日,37岁的法国新总理洛朗·法比尤斯发表的演说,更是短得出奇,演讲词只有两句:“新政府的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团结法国人民。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静和表现出决心。谢谢大家。”措辞委婉、内容精辟。

乔治·华盛顿第二次就职演讲也以短小精彩取胜:

同胞们:

我再度得到祖国之声的召唤,作为我国最高首脑行使各项职能。这一卓著的荣誉,以及团结一致的美国人民寄托于我的厚望,使我不禁心潮澎湃。当合适的机会到来之际,我会设法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根据宪法的要求,在正式行使总统的职权之前,应当进行就职宣誓。在此,我谨当着各位的面发表以下誓言:在我执政期间,倘若发现由任何自愿或故意违背有关总统职位的禁令的行为,我除了承当宪法所规定的惩处之外,还甘愿受今天所有亲临这一庄严仪式的人们的谴责。

上述这些演讲大师驾驭语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同时,这也就说明了简洁明快在语言交际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位年轻人刚28岁便获选为银行总裁。他从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总裁,更无法想象自己这么年轻就能担当这个职位。一天,他与股东会议主席,也就是前任总裁谈话。他说:“正像您所知道的那样,我刚刚被指定担当总裁的职务,这真是个艰巨的任务。我非常希望您能根据您自己多年的经验给我一点建议。”

年长的前任总裁看着坐在自己面前的新总裁,微微一笑,很快地以六个字作为他的回答:“作正确的决定。”

年轻的总裁期望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建议,他说:“您的建议很有帮助,我能得到您的帮助感到很荣幸,也非常的感激。但是能否请您说得详细一点儿呢?我是真的很需要您的帮助以便我作出正确的决定。”

可这个睿智的老人惜言如金,他仍然很简单地回答:“经验。”

新总裁仍然很困惑,再次问道:“没错,那正是我今天出现在这里的原因。我不具备我所需要的经验,我该如何获得这些经验呢?”

老人无声地笑了,但依旧以简短精练的话语总结道:“错误的决定。”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话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似的。”说话应力求通俗化,口语化,如不考虑听者的接受能力,用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语言既不亲切,又艰涩难懂,往往事与愿违,弄得不好,还会闹笑话。

一篇精彩的就职演说在语言上必定是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为此在演说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简明扼要

说话越简明越好,在说话之前,先在脑子里订一个初步的计划,然后再把计划要说的东西讲出来。

2.删掉冗繁词句

在汉语里,有时的确要使用叠句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加强语气。但是,如果滥用叠句,就会显得累赘。在许可的范围内尽量使表达多样化,不要把一个名词用得太频繁。即使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词,如果你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它复述了好几次或十几次,那么人们对它的新奇感会丧失,并对它产生一种厌倦感。

3.避免口头禅

有些领导者在交谈中爱说口头禅,诸如“无可奉告”、“绝对的”、“没问题”一类的话几乎是脱口而出。不管这些话是否与所说的内容有关联,这类的口头禅说多了,不仅影响说话的效果,而且容易被别人当做笑柄。因此,这类的口头禅应尽量不说。

4.不滥用术语

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即使你使用得很恰当,也会给别人以故弄玄虚的感觉。

领导的涉外讲话艺术

身为领导,有时避免不了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要求领导掌握一些同国外友人交流的礼仪。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交际也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作为领导者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1.招呼语要得当

在我们国家,日常打招呼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呀?”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2.称谓要准确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了婚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惯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常用的称呼。

3.告别语的礼仪

中西方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们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