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改革带来超常规发展
- 新闻记忆: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索
- 农文成
- 5329字
- 2021-04-25 17:02:20
——《云南民族报》考察纪实及思考
为学习《云南民族报》成功的办报经验,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计财处两位同志和贵州民族报社4位同志组成的一行6人考察组,于1999年8月5日至9日,专程赴云南民族报社进行了考察。通过考察,《云南民族报》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一、缩短出报周期,进行跳跃式发展
《云南民族报》创刊于1992年,时为周一报,先后过渡到周二、周三报。1998年下半年,《云南民族报》就中央对新闻报刊治散治滥中提出的“在确保党报党刊的同时逐步转化和取消小机关报刊”的要求,结合中共云南省民委党组对委属事业单位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与市场接轨的精神,酝酿改革。在这之前,由于《云南民族报》报道的信息外延小,办报思路定位于“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使报社的发展找不到经济支撑点,财政又无法全额供给,长期无法摆脱办报经费困难的困扰,自我发展能力弱,报纸的新闻宣传功能和服务功能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报纸的发行每年上靠省民委发文,下靠报社四处活动,但报纸发行覆盖面还是不理想,广告经营收益更是微乎其微。扩为周二、周三刊时,招聘充实了业务人员,但由于工作机制体制壁垒,分配制度不平衡造成奖勤罚懒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编务社务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严重不足,加上办公条件硬件差,硬软环境条件的滞后,使其与其他报社的差距越来越大。
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当时的《云南民族报》为让全社职工对报社所处的困难和面临的形势有足够的认识,报社领导班子分别带队赴成都《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以及西安等几家报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绝大多数职工迫切要求改革,并提出把报社作为省民委系统的改革试点单位。1998年底,云南省民委党组同意把云南民族报社作为委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单位。在实施改革方案中,《云南民族报》提出,只有缩短出报周期,把报纸推入市场才有竞争力。他们认为,只有办成日报才能解决新闻的时效性问题及广告发布时间问题,也才能解决发行零售人员的温饱问题(报纸零售人员一星期只卖三份报纸,就无法养家糊口)。经过充分的筹备,1999年3月27日,《云南民族报》从周三直接改为日报出12个版(3月27日至8月10日为8版,8月11日正式出齐12版,逢星期一休报),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实践证明,缩短出报周期全面改版,使报纸竞争系数加大,日报面世3个月就成为云南报业队伍里的一匹黑马,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1999年,《云南民族报》有员工137人,编采人员76人(正式职工18人,其余为招聘人员)。报纸发行量由改革前不足1万份上升到3万多份,广告收入每月30万元以上。
二、重构版面内容,改变“一厢情愿”报道方式
《云南民族报》版面内容及版式未改版前,由于报道方式陈旧,版式呆板,内容时效性差,因稿就编,使报纸的指导性和服务性的社会功能没有真正得到体现,长期处于一厢情愿地进入市场的尴尬处境。改版后,他们明确提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把《云南民族报》办成党和政府满意、全民族群众喜欢的报纸,办成云南畅销的报纸,办成商家看重的广告传播最佳媒体。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把报纸办成云南一流的、面向市场的畅销大报,商家公认的广告发布最佳传播媒体。在办报思路上,把报纸作为“特殊商品”来办,完全与市场接轨,从小机关报的模式向大众化、服务性的报纸转变。同时,扩大报纸的新闻信息外延,办成全面关注国事、家事、天下事的综合性报纸。办成贴近群众、融入读者,为政分忧、为民解难,“对上帮忙、对下服务”的畅销报纸。最终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良性循环轨道。
办报思路确定后,《云南民族报》设置相应机构。设立了企业产品销售部(负责产品的生产即编务工作,下设新闻一部、二部、三部……)、企业管理部(后勤、财务、办公室、人事部……)、企业经营部(即广告、发行、出版、电视新闻制作中心……)。实践证明,机构职责明确后,由于分工明确,任务明确,个人工作目标明确,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三、创新工作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
具体做法是:其一,实行总编辑负责制。社领导班子由云南省民委党组考察任命,其余人员实行“二级合同”聘任制,中层干部由报社考核聘任。报社工作人员,打破身份限制,正式聘用后,与报社签订“一级聘用合同”,即岗位合同。报社内设机构人员由各部室与待聘员工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一级合同”是进出报社合同(没有具体工作岗位),“二级合同”是上岗合同,如果不胜任工作由部室提出解聘,“二级合同”解除,“一级合同”还在,可以继续在报社内部再次通过双向选择竞聘新的岗位,如果再不胜任,就得解除“一级合同”,真正体现了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其二,打破传统的分配模式,实行基础工资、效益工资、奖金构成的分配制度。以效益工资、奖金为主。其分配与工效挂钩、工质挂钩,严格执行奖励制度。其三,打破“铁饭碗”。针对报社实际,对50岁以上在编职工实行两种管理机制,由员工自主选择。一是保留原有的待遇,按档案工资领取工资、奖金、津贴,一切待遇按国家政策执行;二是按新机制管理,封存原人事档案关系,一切待遇按新机制执行。对50岁以下的正式在编职工,完全纳入新机制考察录用,彻底打破“铁饭碗”。所有人员的人事档案封存后报云南省民委人事处存档,待条件成熟后转入省市人才交流中心存档管理。其四,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者重奖、违规违纪者重罚。实行积分管理,每月每年均累计工作积分,对多劳者重奖,对积分少者重罚。一年累计有3个月为倒数三名者和连续两个月累计为倒数三名者均自动离岗离职。对为单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者,给予特殊奖励。经过实践,大部分正式在编职工基本上适应新的工作机制,并成为编务、社务骨干,也有部分职工连基础工资都保障不了。
在分配制度上,员工工资待遇除老人老办法外,其余人员从总编辑到一般工作人员一律实行基础工资、职务补贴(限于管理层)、效益工资、奖金组成。基础工资为400,职务补贴总编辑每月500元,副总编辑400元,部室主任250元,副主任220元。效益工资从当月报社创收的利润中按百分比提取后按每人的工作积分发放。具体做法是一线人员按积分计算,部门领导拿部室人员效益工资的平均数,副总编辑拿分管部门负责人的平均数,总编辑拿全部室负责人效益工资的平均数。其中,采编、出版、发行、广告的部室属一线工作部门,其他部室属二线工作部门,二线工作部门一般工作人员的效益工资拿一线一般人员效益工资的平均数,级别由部室负责人核定。二线中层干部效益工资拿一线中层干部效益工资的平均数。采编、出版、发行、广告的积分计算方法为:(1)记者每人每月向部室主任交26篇稿件方可拿到全额基本工资。(2)记者A级稿8分、B级稿4分、C级稿2分,A级稿件中评出特级稿进行月奖。从广播电视上切换的稿占同等稿积分的50%;报刊上摘的占30%;组稿占20%,连载稿按组稿核计;特别报道稿件A级16分、B级8分、C级4分。(3)编辑按版面整体效果计分。编辑稿件积分总和×30%=编辑稿件积分。版面稿以版面设计效果进行衡量,分为A、B、C级,A级3分、B级2分、C级1分。(4)出版系列:①录入人员。输入差错在1%为A等,计10分,差错率为2%算B级,计9分,差错率为3%算C级,计8分。②组版人员。按版式积分的200%。③图扫描。出版后按A、B、C级计分。④出版。按质量A、B、C级计分。⑤校对。万分之一以内为A级,计10分,万分之二以内为B级,计9分,万分之三以上为不合格,不计积分。(5)广告人员。每月将广告额的5%作为效益工资,由部室主任考评出A、B、C级发放。部主任按部室人员的平均工资发放。(6)发行人员。试用期间工资300元,从征订之日起,管理人员基础工作仍为300元,投递人员按报纸费率提取,不发基础工资和奖金。费率按报款的40%提取。费率中的10%作为管理人员效益工资,分A、B、C等级发放;30%作为投递人员工资。(7)摄影部。每个工作日交2幅照片,每月合计42幅任务,方可拿到全额基础工资。见报一幅报半卷胶卷及冲洗费。见报图片分A、B、C级,与文字稿同等计算。
在人事制度上。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招聘,考核合格后实行两级合同聘任制,一级合同为进入报社合同,二级为上岗合同。一级合同与总编辑签订,二级合同与部室主任签。二级合同解除时,一级合同还生效,可以在报社其他部门经双向选择后重新上岗。招聘职工实行三个月试用期,三个月合格后再进行二级聘用。试用期内发基本工资,不发效益工资,进行积分,积分作为二级聘任的考核参考。无积分部门由部主任考核,作出考核意见,交由分管领导审签后由报社班子会议研究决定。业务部人员一经聘任,积分连续两个月倒数第一,行政人员连续两个月、全年累计3个月倒数第一的解聘。报社员工一律不得在外兼职,违规者解聘。对不服从调派和违纪者,该员工当月积分无效。
(8)采编业务管理办法及标准:
A.每期每版稿件及版面根据质量评为A、B、C三级。
B.等级划定分别由各编辑室考评组承担,每天对每篇稿件评出等级并计分公布,如有分歧,由分管副总编辑和总编辑仲裁。
C.有损于报纸质量的实行倒计分制度,如报道失实等。
D.禁止有偿新闻,违规两次者解聘。
(9)发行管理办法。根据发行部内部岗位制定工作制度。目前,《云南民族报》的发行除靠云南省民委下文外,还采用设立零售部、报纸批发部等若干发行手段,指导思想概括起来,就是采取“先让利促销宣传自己”的方法进行运作,以此提高报纸的知名度,然后,再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发行方式方法进行完善调整。
(10)广告经营管理。广告业务实行分级代理制。年代理广告额200万元的广告公司为A级,折扣率为25%;年代理广告额100万元的广告公司为B级,折扣率为20%;年代理广告额60万元的广告公司为C级,折扣率为15%;由报社直接承接的广告业务按实价参照C级代理折扣率直接优惠客户。广告容量每期不超过1.5个版。在广告价格上,报纸发行量每期增加1万份广告价格递增20%。
四、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
《云南民族报》改版能够取得初步成功,除了自身改革,与他们敢干、敢闯、敢拼、敢试、敢想的精神分不开,正是这样的精神,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鼓励和重视。《云南民族报》创刊时云南省民委拨款40万元,周二刊时年拨款50万元,周三刊时每年拨款75万元,1998年实际拨款90多万元,199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为报社的电视新闻制作中心投入117万元。1996年,经云南省民委积极争取,云南省副省长到省民委现场办公,一次性由省财政解决了《云南民族报》拖欠的52万元印刷费。1998年底,省民委拨款176万元,报社自筹30万元,解决了报社职工宿舍困难问题。报社提出改革后,云南省民委主任拨15万元主任基金给予支持外,并下拨25万元的项目经费解决了《云南民族报》的电脑排版问题,随后又拨款30万元支持《云南民族报》购买了一部日本三菱越野车。云南省民委党组每年专用一天时间听取报社的工作汇报。正是有了上级组织的关心支持,为《云南民族报》的改革改版成功奠定了决定性的因素,使《云南民族报》有了一个与省级大报相适应的办报环境,为《云南民族报》进入市场进行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贵州民族报》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贵州民族报》由于信息外延小,以“民族、贫困、山区”的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已难以找到报纸发展的经济支撑点。长期以来,经费困难、队伍素质差、分配不合理等,制约着报社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尤其报纸出版周期长,广告收入少,民众的阅读率更是直线下降,小机关报的办报模式又难与广大群众贴近。就贵阳市而言,有的活动已逐渐把民族报忽略,认为民族报报道了更好,不报道也无所谓。更由于报社的机制属半计划半市场,滞后的工作机制壁垒重重,机制的不良性使分配产生不平衡性,奖勤罚懒没有得到体现,造成上下工作主动性、创新积极性不高。机制的制约,人才没有实现合理流动,干和不干一个样,实际工作中过于强调平衡、照顾。办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也加大了与市场接轨的难度。
通过考察,结合《贵州民族报》实际,我们认为,要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把报纸办成党和政府满意、各民族读者喜欢的报纸,办成贵州畅销的报纸,办成商家看重的广告传播最佳媒体,唯有从办报理念、办报思路、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重构,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办法积极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才能实现如《云南民族报》那样超常规的发展。
从目前贵州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除《贵州日报》能够在全省站稳市场外,其他如《贵州经济报》(后改为《西部开发报》)、《贵州工人报》、《济信息时报》由于自身发展的启动能力有限,短期内尚不能对民族报进入市场构成压力。而就贵阳市场而言,目前虽已形成《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贵州商报》三家抢占市场的局面,但还没有一家能够一统天下,这就为我们进入市场创造了契机,更由于《贵州民族报》在反映贵州多民族省份的省情和民族文化方面比其他报纸更有先天优势,这也为我们“独树一帜”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只有尽快实行改革创新,利用这难得的发展契机和民族新闻资源优势,才能够走出目前的困境。否则,《贵州民族报》面临的将是更大的困难,报纸在宣传民族政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功能也将被弱化。
(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