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每一段心性成长的大致总结,就是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心性要有某一层次的突破,这样才能不断成长。然而现实中,有些人虽然结了婚,也生了孩子,但还是以自己为中心,没有修身齐家的概念,因而从本质上讲还是一个单身;有些人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仍然患得患失、锱铢必较,因而从骨子里依然是个穷人;有些人虽然位高权重,有各种资源,但是尸位素餐、利欲熏心,受困于贪嗔痴慢而不自知,因而心性层次还不如普通人;有些人活了一把年纪,但不明事理、随波逐流,因而虚度人生,仿佛从未活过。之所以不能像孔子一样,通过阶段性突破心性局限而获得成长,其主要原因是不能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段解决相应的内在冲突,也就是心结打不开。
打开心结是文化积累到某一阶段,心性发展并自然呈现的结果。一时的习气改变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打回原形,因此,没有文化作支撑是无法真正打开心结的。文化是在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生命质量的体现。在今天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文化来不及沉淀,被迫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欲速则不达,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追求发展规模,而忽略发展质量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也使得文化呈现出浮躁的状态。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但是幸福感越来越少,安全感越来越低,使命感越来越虚无,现在是时候反思和沉淀了。失去方向的时候,人会觉得心里没有寄托,没有力量,因此会急于寻找新的心灵载体以获得慰藉。然而,急迫的心理状态下,认知受限,大概率会急中出错,甚至以身犯险。其实此刻正是需要沉淀自己的时候,那个空的感觉,并不是力量消失了,力量一直在那里,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就像中医看待感冒一样。所谓感冒就是受寒,寒气进入人体后,智慧的人体会调动能量驱赶寒气。当出现打喷嚏、流鼻水的症状时,是身体正在把寒气排出体外的现象。如果患者的气血水平很高,每次寒气入侵时,很容易就被驱赶出去。如果患者的气血水平很低,则根本就没有能力驱赶寒气,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用药物将寒气压回体内让症状消失,而是应该多休息,让人体积蓄能量进行排异,才能将寒气顺利的移出体外。因此,对于病发时打喷嚏、流鼻水等不舒服的症状,应该耐心的忍受一段时间。
当生活遇到了困难,似乎自己无能为力,我们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力量丧失了,于是急忙去抓取一些东西,以验证自身力量的存在。然而心慌意乱之下,神志散乱,根本无法接收和处理有效信息。就如同身体受寒一样,此时最应该做的是休养生息、积蓄能量,抓住机会突破这一层次的心结。如果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就会使得本已不足的能量被更快地消耗,使突破心结变得遥遥无期。《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让身心都沉寂下来,让体内混乱的能量流动变得自然有序,内心才能如镜映物、随机而动。当具备了足够的感知力和反应能力,眼前困难大概率会迎刃而解,而这一阶段的心结也就自然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