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院长:医疗美容经营管理的观点与策略
- 李滨
- 6126字
- 2021-09-17 21:14:06
04 趋势篇
第11章 共享医疗:医疗美容机构的发展趋势
第1节 共享医疗平台与医生低成本创业
1999年,我在美国参观过许多共享医疗中心。如今,美国有近6000家共享医疗中心,已经成为其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出现共享医疗平台是在20年后的2019年。它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医生多点执业到自由执业的政策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执行。尽管共享医疗还有很多方面处于政策的灰色地带,但是医疗资源共享的思想让中国的消费医疗率先进入了共享时代。
一、国际上通行的共享医疗模式
1.共享医疗中心、医生诊所中心、公共手术中心的概念
共享医疗中心(Medical Mall),其核心理念就是共享。共享医疗中心是我国当下最符合通过分级诊疗重新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推动医疗资源按照市场需求加速流动,从而实现解放医疗资源,解决就医难的方式。这一种调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的手段,也是社会、医生、患者三方共赢的模式,更是可以长久实现多方共赢发展的潮流方向。
(1)共享医疗中心。
共享医疗中心即各种类型的机构共处于一个封闭式的区域内,每家机构的投资人、创始人或老板都不同,但是彼此共享医疗资源,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专科门诊服务与商业服务相结合的混合体,即在医疗中添加零售业务,加入购物中心所提倡的一站式购物服务,演变成一站式、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体验。
共享医疗中心是专科门诊服务与商业服务相结合的混合体。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医院迫于医疗费用增长压力,希望扩大门诊服务,减少住院费用的需要;同时也希望能够扩展覆盖范围,增加医院的收入。对患者来说,共享医疗中心提供了另一种就医选择,可以就近得到一站式的医疗服务。
(2)医生诊所中心(Doctor Mall)。
一幢建筑里可能云集了许多医生的诊室,这些医生可能是同一个专业,也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基本上每个医生都是独立执业,各干各的,就像个体工商户在同一个市场里开业那样。但是,他们又共享着许多医疗资源,例如共享大堂、药房、病房、手术室、检验科,等等。
(3)公共手术中心(Medical Share)。
在联合丽格第二医院,医院的检验室、手术室、非手术及口腔中心都是向医生开放的,由医院来提供护士服务、麻醉医师服务、留观、住院病房服务等,这是线下共享手术中心的部分,即为医生提供多点执业的场所和手术中的需求配套。
而线上平台方面,由平台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预约随访、线下诊疗,为医生提供个人展示平台——全面的背景信息、真实的用户评价和基于用户评价的排名、推荐等。
联合丽格第二医院暨联合丽格公共手术中心致力于打造医疗美容线上、线下共享的配套医疗,同时服务于医生和客患。
2.国外共享医疗中心的发展情况
目前,美国、新加坡、日本、菲律宾、新西兰诞生了不少新型医疗模式,也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包括医生诊所大楼、医疗+医学研究、医疗+商业综合体、公共手术中心(日间手术中心)等。在这当中,医疗+商业综合体的模式被大力推广。
(1)美国公共(日间)手术中心模式。
日间手术指那些复杂程度较低,可择期进行,以门诊为基础,通常只需要不超过24小时留院观察的手术。这些手术既可以在医院的门诊手术部门进行,也可以在独立的日间手术中心进行。日间手术中心提供手术所需的设备、耗材、医技、护理人员等,以满足使用手术中心的医生完成手术必需的所有要求。通常,手术中心并不向医生收费,而是向病人或保险公司收取医技服务费用,手术医生另外收取专业技术费用。手术中心通常不雇用手术医生,也不付给他们分成费用。因而,手术中心能否成功就完全取决于它能否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手术周边服务。
美国的医生们主导了日间手术中心的发展。1970年,两位医生看到了建立一种提供高质量、低成本手术服务替代住院手术的机会。当时的医生们苦于面对漫长的预约排期、手术室的各种限制,以及因为医院预算和政策不能引进新设备的苦恼。医生们寻找到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出了日间手术中心。1976年,美国已经有67家日间手术中心。
相当于中国社保的美国Medicare保险从1974年开始与6家手术中心合作,到1982年时已经批准了近20项手术操作的赔付。Medicare保险的支持和患者的欢迎直接导致了美国日间手术中心的数量和手术项目的大发展。
2010年,美国大约有63%的手术是在门诊环境进行的,门诊手术比例从1980年开始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日间手术中心的增长以及手术技术的创新使得门诊手术的范围拓展引起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门诊手术比例增长开始平缓,2000年以后就基本稳定在63%左右。这标志着美国的日间手术市场基本达到成熟状态。
目前,美国大约有5900家独立日间手术中心。从1996年开始,每年约诞生200家新的日间手术中心。尽管现在许多地区仍有新的在建项目,日间手术中心市场总体上已经越来越接近饱和。但目前在产业内的整合和并购交易仍有较大潜力,目前的日间手术中心市场仍然是比较零碎的,整个市场是几家大型连锁机构和很多小规模独立中心组成的。在5900家独立日间手术中心中,大约有22.4%即1325家是由大型连锁机构管理和运营的。
由于医生在日间手术中心执业比在医院更有对手术过程的控制力,医生们有持续的动力去建设新的日间手术中心。在日间手术中心,医生可以更方便地安排手术,可以召集经过特别训练的技巧高超的员工,确保设备和耗材与他们的技术完美配合,而且设施也是按照他们的专业专门设计的。简单地说,医院不能满足医生力争的对于专业手术环境和服务质量的自治主导权,而在日间手术中心,医生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多并非手术中心股东的医生也选择在日间手术中心工作。因此,医生在几乎所有(90%)的日间手术中心拥有股份,但同时地方医院也已逐渐认识到日间手术中心的价值。最新的数据显示,医院已经在21%的日间手术中心拥有股份,有3%的日间手术中心甚至是完全由医院独资拥有的。
医疗机构在美国都是受到州和联邦法律严格监管的,日间手术中心也不例外。日间手术中心的安全与质量是由三个独立审查机构通过三种方式监管的:州颁发的执业许可,Medicare保险的赔付许可,以及其他标准认证。
为了获得Medicare保险的报销资格,日间手术中心也必须达到联邦政府在患者安全和服务质量方面对设施、医生、员工、服务和管理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严格的初始审批和持续的审查过程。Medicare保险限制了在日间手术中心报销的范围,基本上是那些只需短时麻醉且不要求患者过夜住院的项目,而医院的门诊部就没有这些限制。
除了州和联邦的审查,许多日间手术中心还选择接受一些行业机构的认证,比如JCI认证、日间手术服务联合会认证(AAAHC)、美国日间手术机构认证(AAAASF)、美国骨科协会认证(AOA)等。这些认证都需要接受实地考察满足衡量标准,以显示其在日间手术中心横向比较中所处的位置。
独立日间手术中心在安全和质量审查中的表现一直是优于或至少与医院门诊部持平的。从两者在手术后导致住院治疗或死亡的比例来看,日间手术中心都低于传统医院门诊手术。日间手术中心不仅保证了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手术体验,而且使患者负担得起这些手术。日间手术中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和医院门诊一样的有高价值的手术医疗服务。从2007年开始,在可以比较的项目中,日间手术中心的价格100%低于或等于医院价格。此外,在日间手术中心患者自付部分的费用也比在医院要少。比如,一个Medicare保险的患者,在医院进行白内障取出术需要自付496美元,而在日间手术中心则只需要自付195美元;Medicare保险患者在医院做肠镜需要自付186美元,在日间手术中心只需要自付89美元。在日间手术中心进行手术可以节省患者的自付部分高达61%。
没有日间手术中心的出现,在过去的30年美国医疗支出可能要多出几十亿美元。研究显示,Medicare保险每年可能需要多支付4.6亿美元,商业保险和员工险也是同样的情况。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保险机构和患者都意识到了日间手术中心的成本价格优势,才大大推进了手术中心的发展。
(2)新加坡医疗地产模式。
在新加坡,商业综合体与医疗业态相结合的地产医疗机构并不少见。开创“私人诊所,酒店管理”模式的百汇医疗集团无疑是地产转型医疗机构的先行者。
百汇控股前身只是一家小型房地产商,在将旗下房产租给一些私人诊所的过程中,百汇控股的经营者对医疗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7年,百汇收购了鹰阁医院,由此开始进入了医疗行业。之后,百汇控股收购马来西亚槟城医疗中心(Penang Medical Centre)、伊丽莎白医院和东海岸医院,一举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私人医疗机构。短短30年,百汇医疗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市值第二的医疗集团,从小房地产商成为高端私人医疗领先者。
在百汇医疗体系里,其成功秘诀是与顶尖医生结成合作伙伴关系,许多医生在加入百汇之前已经是该行业在亚洲最优秀的医生了。医生和医院属于合作伙伴关系,只需缴纳场地及设备租用费用。医生在百汇旗下的医院中租用面积不等的房间开办自己的诊所,所有的专业门诊、手术收入归医生所有,同时这些医生可以共享医院提供的先进检测及化验设备、护理以及病房服务等,这些收入归医院所有。如果某位医生的诊所需要购买昂贵的手术设备,医院还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进行资金支持。诊所与医院还通过成立委员会的方式进行质量和价格的监控,诊所之间也常常会相互合作,共同会诊。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诊所还可以独立上市,成为上市公司合伙人,医生由原来在公立医院打工变为创业者,收入变得非常高,成为新加坡薪酬最高的一个群体之一。许多名医离开公立医院,转而投奔百汇旗下的医院,众多名医的汇聚也让百汇医疗旗下的医院声名卓著。
根据某投资机构统计数据,医疗地产行业的医生首次签订租赁协议时长通常为8年,续租率高达90%,这使得以百汇医疗集团为首的地产医疗集团更加确保能控制租金和营业成本。
地产公司的背景使得百汇在管理旗下医院时使用了管理公司的经验来运作。百汇雄厚的实力资本使得其可以高标准建设医院和聘请好的医护人员,将传统的医院打造成社区管家式私人医护中心。
医院的病房基本上都是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来设计、装修,采用的检测和化验设备也都是全球最为先进的设备,拥有诊所、药店、保健康复中心、体检中心、餐饮中心、礼品店、便利店等医疗及完备的周边服务产品,不像医院和酒店,而更像商场。Hosptiel即为这种地产医疗跨界混合产物,采用酒店的方式招待病患,降低患者的压力,感觉自己住在酒店而非医院,把酒店式服务带到了医院,每个设计都独具匠心。
这种旅游与休闲地产整合成为一体化服务的模式也为开辟医疗旅游项目提供了变现机会:在百汇医院没有覆盖的区域,会设立一些病人援助中心,开展医疗旅游,把病人带到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百汇旗下的医院做诊疗。
百汇医疗集团推行的私人诊所模式成功地平衡了医院与医生之间的利益分配,酒店式管理又有效保证了集团医院扩张的可复制性,并提高了高端医疗患者的服务体验。以此,百汇医疗集团打造了一个为患者提供高端综合性医疗服务“超级医院”平台: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百汇医疗集团提供运营,管理平台供业内顶尖医生使用。这就形成了投资商、开发商、运营商三者分离并共为一体的地产医疗模式。
二、国内共享医疗发展情况
国内共享医疗的兴起,主要有三大背景:一是高端医疗需求,来自公立医院就医体验差和公众对高端优质的医疗资源需求的供需矛盾;二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生多点执业为共享医疗中心的运营提供了保障;三是相较于传统的商业,医疗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租金支付能力、门店黏性并且符合政府的需求,是地产商转型的有利载体。
2017年9月,国内第一家共享医疗中心在杭州501城市广场正式开业;2018年6月,成都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正式投运;随即,上海也新建了两家共享医疗中心。
1.共享医疗在国内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它又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共享医疗目前在国内还处在萌芽阶段,但是中国医疗行业进步飞快,为共享医疗提供了土壤。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国内共享医疗领域已经作出了很多有益尝试,如医生的多点执业、共享医疗综合体的落地等。在北京的丰联广场,自发聚集了一批眼科、儿科、医疗美容等消费医疗机构。
目前,现有政策还是要求医疗机构“五脏俱全”,因此共享医疗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全新的问题,如当由不同医生和投资人投资,甚至专门投资第三方检验、病房、手术室时,需取得怎样的牌照?相信随着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在一个共享医疗中心里,一个医疗大牌照的分拆或者不同牌照组合的方式构成的共享医疗模式,都是有可能实现的。
对于共享医疗而言,如何实践落地共享医院的模型,让医生乐于去使用,用最低的成本让共享手术室运营存活,降低医生的使用成本,是共享医疗落地面临的挑战。如何解决还有待不断探索。在我看来,包括共享手术室、第三方平台等参与分账的服务方佣金占比不得超过10%才是合理的,第三方平台的分账越低,给医生的空间越大,医生才会乐于去使用,发展才是健康的。
2.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成为共享医疗的最佳模式
对医生而言,能在平台上开展线上预先问诊、云端病历管理、团队协作,在共享手术中心租用办公室用于最终面诊、术前面谈、助手办公等,并在共享手术室完成手术,从而建立个人品牌并实现增收。
问诊平台可以将医生的专长项目充分挖掘出来,在平台上为其提供个人品牌的展示和客源的流量入口,也会为其提供担保、保险、第三方平台先行赔付、SAAS等服务,真正解决医生在执业中遇到的客源、场地、担保等问题,服务他们更便捷地进行执业和创业。
3.共享医疗的流量和数据化思维
目前的互联网平台都是垂直的社群电商,是“售卖”的模式。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寄希望于医疗美容的项目商品化,继而标准化的电商思维,在医疗行业是不成立的。售卖的过程依赖的是流量思维,流量获取越来越贵,平台和医疗机构是博弈关系,这是不健康的。所谓流量,本应是在工具化的平台上,自然形成的问诊。
科技的发展是医疗行业发展的有效助力,而数据是大家争夺的财富。但是数据也有不同的维度,客患数据、平台化访客都是数据。真正有价值的,是活跃人群的数据构成的数据库。有价值的数据不应只是数量,还要讲质量。这背后需要机构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医疗服务,这样的数据才有价值。
数据是种生产关系,单向的数据是死的,双向的才是活的。在无法有充分的能力增值的时候,数据应该被保护,而不是被过度开发。
4.“互联网+医疗”的新物种代表了消费医疗甚至疾病医疗的未来
“互联网+医疗”已形成普遍的模式,特别是在消费医疗领域,速度会超过疾病医疗。未来的互联网医疗,将逐步从机构责任制走向医生负责制,即由医生个体承担责任。当医疗行为完全由医生来负责的时候,行业才能走向正轨,当然,这也需要法律法规不断地完善。
互联网将零售变成新零售,逻辑是“降维”。而在医疗美容业,让医生直接为客患服务,这才是核心逻辑,也是市场的需求和未来的趋势。此外,信任问题是医疗美容业发展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用担保、保险、第三方平台先行赔付等方式建立这种信任机制。
未来,“互联网平台+医生诊室+共享手术中心”的模式,即医生们轻资产创业模式,在医疗美容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可能。这种模式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医生创业的门槛和风险,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对医疗资源的最佳配置。
另外,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将来“互联网+医疗”的趋势是将消费医疗中的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医生和患者来决定,医生自主定价、明码标价。医疗服务是非常个性化的,最能体现医生价值的是技术水平和市场的认可度。由医生技术、口碑、市场认可、占有率构成的价格体系,才是健康客观的价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