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化变革:人工智能技术进化与价值创造
- 李修全
- 1617字
- 2021-12-10 19:40:07
1.4 跨入技术创新活跃期
历史上重大技术创新都经历了技术探索期和技术创新活跃期。
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使用了约2万个电子真空管,重达27吨,耗电150千瓦,能够进行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算,主要用于弹道计算和科学研究。1954年,贝尔实验室发明的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被认为是最早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使用了684个晶体管,耗电量小于100瓦,但仍主要局限于实验室使用。
20世纪60年代,IBM投入50亿美元研发的采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计算机IBM System 360取得巨大成功,并成为划时代的产品,计算机技术创新才开始加速发展,并开启了商业运作的新历程,见图1-3。
图1-3 数字化阶段发展历程
再如,1969年发明ARPA网,形成了现代互联网的雏形,1983年的TCP/IP协议建立了主流通信范式。而直到1991年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发明万维网(World Wide Web, WWW)和网络浏览器技术,一大批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创办门户网站提供社会服务之后,才真正将互联网技术推向社会大众,网络化技术创新热潮得以全面兴起,见图1-4。
图1-4 网络化阶段发展历程
作为当前全球信息产业的支柱型技术,芯片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从1904年到1960年经过半个世纪的技术探索期,接着又持续了20多年的芯片技术创新活跃期,之后进入工艺提升和全面产业化阶段。从产业化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活跃期往往是产业巨头崛起、产业格局构建的关键阶段。
同样,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门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的学科,多年来经历了几次起起落落,技术也在探索中趋于成熟,但始终没有走出实验室。人工智能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不论是符号逻辑的推理证明还是人工规则的知识工程,都没能在工业界实现大范围的产业化应用。
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在自身技术成熟度和外部条件方面与之前阶段都已经大为不同。人工智能产业化具备了条件,打开了空间,达成了共识,是人工智能跨入技术创新活跃期临界点的重要支撑。
一是新的硬件基础和信息条件。经历了数字化阶段和网络化阶段,ICT硬件计算性能已今非昔比。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信息技术的成熟,2009年并行加速芯片GPU等新硬件应用于智能计算,人工智能算法性能得到突飞猛进的提升。未来人机交互技术、5G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又将不断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带来新的硬件支撑红利。
二是广阔的经济社会应用需求拉动。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产业、社会对新技术需求迫切,人工智能是当前少数可见的、能够形成规模化产业效应的新兴技术中的最典型代表。从信息化发展维度来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一个递进的发展过程,智能化作为与现有产业基础紧密衔接的趋势性大方向日渐清晰,农业、城市、经济、医疗等领域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自身的迫切需求。场景拉动、需求拉动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活跃期的重要支撑。
三是产业界和资本界的强力推动。人工智能的产业化成效和未来潜力得到了全球产业界的认同,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近一两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社会投资正在快速聚集,世界各大科技巨头争相宣布人工智能引领的业务战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大科技公司必争之地。根据乌镇智库数据库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成立人工智能企业2.3万家。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游戏博弈、语言识别、图像识别等方面的水平快速提升,自动翻译、知识搜索、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开始争相创立。
由此,人工智能开始进入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驱动的新阶段,企业研发资金的积极投入将改变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成熟周期。比如,2019年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了在“星际争霸Ⅱ”游戏中击败人类玩家的AlphaStar系统,据推算,AlphaStar共使用了1万多块谷歌第三代TPU,训练一天用电量需要花费80多万元。自动驾驶企业Waymo每年投入10亿美元以上,超过了很多大学一年的研发投入。
在基础理论突破、信息环境支撑、经济社会需求拉动和产业界资本界的强力推动下,人工智能呈现加速突破、应用驱动的新趋势。人工智能跨越了“不能用”到“可以用”的转折点,开始从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激活了产业化技术创新的链式反应,进入技术创新活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