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六卿中,子驷无疑是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
郑成公去世前拉着他的手,嘱咐他好好照顾继位的新君,永远与楚国结盟,永远与晋国死磕。
当时,他已经是郑国的第一号执政大臣了。
第一号执政大臣的权势当然是很大的,但子驷确实一心为公,坚定不移地贯彻着郑成公的遗命。
但令他失望的是,他本想好好照顾的新君郑僖公却是一位不值得他辅佐的国君。
如果说郑僖公仅仅是性格问题,待人无礼,那也算了,关键是郑僖公与自己的政见不一致啊。
郑僖公总想讨好晋国人,而自己却是坚定的亲楚派。
郑僖公违反了郑成公的遗命,子驷不得已杀了郑僖公。
是的,对于子驷来讲,国家社稷重于国君。为了郑国,为了这个他与郑襄公时代便一起打拼的郑国,他甘愿背负任何的骂名。
幸亏他的兄弟们都大力支持他,至少大部分是大力支持他的。
当他扶持郑简公继任郑国国君后,采取了雷霆手段镇压了郑僖公儿子们的叛乱后,他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子驷发动了对蔡国的战争并取得了大胜,这使郑国民众对郑国的爱国热情高涨起来。
除了转移国内政治斗争矛盾,子驷需要一场战争的胜利还有另外目的:他需要向晋国人展示郑国人的武力!
是的,郑国不是那么好欺负的。于是,在接下来的联合国会议中,年幼的郑国国君郑简公向晋国献了一份大礼:
公元前565年5月,晋国在邢丘召开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本来是专题讨论各诸侯国每年应该交给晋国的年贡数量,本来只需要各国的卿大夫参加即可。
但子驷带着五岁的郑简公参加了会议,在会上,郑简公把几百名用绳索系成一串的蔡国俘虏敬献给晋国。
这便是献俘。
所谓献俘,本来是诸侯国向周天子献上自己征伐四方戎夷中的战俘,一是展示武力,二是邀功请赏。
到春秋中后期,出现了诸侯国向春秋诸侯之长即传统意义上的盟主献俘。
子驷此举,就是告诉晋国人:郑国人并非软弱,战斗力是相当可以!不要动不动便欺负郑国人!
其实在子驷心中,他还是明显的亲楚派。郑国侵略蔡国,而蔡国是楚国的盟国,郑国此举当然是令楚国发怒。
于是,楚国很快就出兵讨伐郑国了。
郑国国内明显分为了亲楚派和亲晋派,郑国六卿中,子驷和子国是亲楚的,而子展和子西有点亲晋,其余两人子孔和子耳却不发表意见。
子展的意见相当有道理,他对大家道:“小国对待大国,信义最重要。相比晋、楚这样的大国,我们郑国是小国,如果不守信义,兵祸旦夕即至。
这些年间,我们已经先后参加过晋国主持的国际会盟了,好不容易建立起与晋国的互信,不能轻易丢弃啊。
如今的晋国,国君圣德,臣子团结,军力强盛,国家富强,应该成为郑国的依靠。
反观楚国,自顾不暇,国内腐败,已经无力与晋争雄。
楚国拉拢我们郑国,无非是将我们郑国当成是对付晋国的前沿阵地。晋国拉拢郑国,却是真正实现中原一家啊。
再说,虽然楚军来犯,但他们劳师袭远,军粮必定不济,只要我们向晋国求援,楚军很快便会撤退,我们担心什么呢?”
有人提议要不就占卜一下,让神灵来决定投降楚国还是反抗楚国。
子驷苦口婆心对大家说:“人活不过百岁,楚国和晋国谁好谁坏,历代先君和郑国人民都清楚得很。
至于以后会怎么样,只有天知道,我们可能是看不到了,就算我们看不到黄河什么时候变清澈。
至于算卦问卜,那就算了吧,我们六卿如果不统一思想,却还要让占卜来继续干扰我们的决定,这非明智之举。
子展所言,并非有错,但现在我们郑国的关键是避免眼前的祸害。
大家看,楚军来势汹汹,如果不投降他们,郑国哪怕是奋起抵抗,也是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到了危在旦夕时再去求和就来不及了。
这样吧,今天我们统一思想,今后,不管是谁来,我们就投降谁!
本就是他们两个大国之争,我们夹在中间,里外难做,干脆就不吃眼前亏吧。”
然后,子驷又把郑成公的遗命给大家重温了一下,最后达成了外交政策的统一意见:做一棵随风而倒的墙头草!
是的,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就做一棵合格的墙头草。
但即使是做墙头草,也要做一棵有气节的墙头草!
于是,郑国与楚国签订了和平协议,楚国很满意,撤军回国了。
子驷派出大夫王子伯骈到晋国,将郑国与楚国签订和平协议的情况向晋国作了汇报。
伯骈对晋悼公道:“外臣奉寡君之命前来向晋侯汇报。先前,根据晋侯您的命令,敝国倾全国之力讨伐了不服从贵国的蔡国,还俘获了蔡国司马公子燮和数百名俘虏,敝国不敢私自享用,都敬献给了贵国。
敝国因此得罪了楚国,楚国出兵讨伐敝国,烧毁都城外面大量的房舍,人民流离失所,眼看国家就要败亡了,人民都来泣求国君体谅百姓之苦。
寡君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与楚国签订和平协议,以求百姓安心。
但这样又导致寡君失信于贵国,所以非常惶恐,特命外臣前来请罪。外臣愿一死抵寡君之罪,但愿晋侯能够体谅敝国之难处啊。”
喔噻,这位叫伯骈的郑国大夫,把一件明明是郑国自己违背信义的事,说成是不得已而为之。
整番说词,讲事实摆道理,整个春秋时期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作啊。
细细分析,这些个道理是这样摆给晋国人听的:我们郑国是决定跟着你们晋国的,所以我们不惜得罪楚国,讨伐了不听你们晋国的蔡国。
因此郑国遭到了楚国的报复,大军压境,郑国损失惨重。即使这样,郑国国君和大臣还想继续抵抗楚国的侵略,但老百姓吃不消了。
老百姓来求郑国国君,国君是一位体恤百姓的仁君,所以只好答应老百姓的请求,与楚国讲和。
就算与楚国讲和了,我们郑国还是心向着晋国,这不,派我向晋国来汇报这整个过程了。
这里面隐含着其他好多意思:第一,你晋国没能及时来救援;第二,郑国是不得已降了楚国;第三,郑国是以百姓为第一的,你晋国呢?第四,我们还是愿意跟着晋国混的。
晋悼公还能说什么呢?
在这样的外交官面前,再有能力的晋悼公此时也无话可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