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钩端螺旋体病

一、定义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

二、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鼠类和猪是两大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

与猪、鼠密切接触者。

(4)流行特点:

该病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

2.临床症状

临床特点: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等钩体毒血症状;中期可伴有肺出血、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黄疸、全身出血倾向、肾炎、脑膜炎、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晚期多数病例恢复,少数病例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多种与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的后发症。肺弥漫性出血、心肌炎、溶血性贫血与肝肾衰竭为常见致死原因。

三、诊断思路

1.根据全身性感染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易感特征,通过乳胶凝集抑制试验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

2.无黄疸病例的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黄疸病例的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尿常规检查中多数患者有轻度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或管型出现,黄疸病例有胆红素增高。

四、治疗原则及方法

1.非药物治疗

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饮食,保持体液与电解质的平衡,如体温过高,应反复进行物理降温至38℃左右。在患者家中、门诊或入院24h内特别在6~24h内密切观察病情,警惕青霉素治疗后的雅-赫反应与肺弥漫性出血的出现。患者小便应采用石灰、含氯石灰等消毒处理。

2.药物治疗

抗菌疗法是钩端螺旋体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早期治疗的核心。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庆大霉素次选,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

五、转诊及基层随访

钩端螺旋体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属于乙类传染病管理。一旦出现高热、腓肠肌酸痛、黄疸、出血等相关症状者,须做好对传染源的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若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尤其是重症者,须立即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同时进行传染病报告或疑似病人上报。

依据乙类传染病管理规定,根据病情对患者采取必要的治疗、转诊和控制传播措施;同时,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管理需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动物宿主(鼠等)的消灭和管理、疫水的管理、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