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学的现代意义与汉字文化圈的复兴
- 朴银姬主编
- 1423字
- 2022-07-22 15:44:13
一
儒学从公元6世纪开始传入日本,之后一直到16世纪,都是贵族的学问。特别是清原氏、中原氏等世袭“博士”官职的贵族,代代都在从事经学研究。只不过到了13世纪以后,前往宋朝学习并归来的禅僧渐次给日本带来了当时兴盛的朱子学,到了17世纪的时候,掌握政权的德川幕府更看重朱子学,而儒学的学习研究者也逐渐向武士阶层、町人(都市工商业者)阶层转换。
期间,虽然学者的精力主要在于吸收中国的儒学思想,但是早在德川时代初期,就出现了一些并非简单模仿中国而是具有独创见解的儒者。其中之一就是提倡“古义学”的伊藤仁斋(讳惟桢,1627~1705)。其著作《语孟字义》对天道、天命、道、理、德、仁义礼智、心、性等概念进行了彻底的分析注29,同时,又详细地指出有关宋儒对这些概念的解释的偏离问题,被认为是抢先于清代大儒戴震(1724~1777)的《孟子字义疏证》的著作。
《古今学变》的作者伊藤东涯(讳长胤,1670~1736)是仁斋的长子,在仁斋死后陆陆续续地整理刊发其遗著,努力继承和扩充其父亲的学说。虽与同时代的荻生徂徕(1666~1728)相比少了一些盛名,但在当时是公认的东西博学之人注30。
东涯笃实的学风在语言学(《操觚字诀》《用字格》)、博物学(《名物六帖》)、制度史(《制度通》)等过往日本儒者不太注意的实证研究中得以发挥。其时正是清初康熙雍正年间,在中国也是考据学逐渐兴盛的时期注31。
《古今学变》如其名,论述的是古今儒学之变迁,是一种儒学思想史。但是,在当时,儒学教义会随着时代变化的观念并不普及。东涯在《古今学变》的序中指出当时学者的弊病:
唯知在宋明疏解之中校其短长,争其是非注32,而不肯上下二千余年间通览源流之所自,直以今日之学为唐虞三代之学,而不知其离合沿革不可復复一言断、一事辨也。
在他看来,这些学者将自身闭塞于宋明儒学的围墙之中,无视儒学上下两千年的源流,将今日之学问与古代的学问视为一体,而这是一种非历史的视野。他们无视自身所属时代的局限性,对自己所信奉的思想的普遍性笃信不疑的态度促使东涯执笔写就《古今学变》。
《古今学变》承认儒学历史经过两次较大的变动,即汉、宋两大变革期,这符合后世普遍承认的将儒学史划分为原始儒学、汉唐训诂学、宋明理学三个时期的看法。但是,东涯做的并不是要指出这些转换时间点,他要强调的是“渐”,也就是逐渐变化的过程,这种逐渐变化的累积才使得今日儒学与上古儒学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引用《古今学变》一节如下:
三代圣人之道变为今日之学,其所由来者渐矣,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一变乎汉,再变乎宋,潜移默夺于千有余岁之间,以至今日,而今日之学不复与古之学同矣。
再引其目录如下:
卷之上
论万世道化之所本
论唐虞与三代之道注33
论夫子立教之旨
论子思立教之旨
论孟子立教之旨
卷之中
论易礼春秋传教学之旨
论汉儒学问之旨
论隋唐诸儒之学
卷之下
论宋周程张李四子之学注34
论朱子之学
论陆氏之学
论阳明王子之学
其中,“论汉儒学问之旨”一章中提及贾谊、董仲舒、刘安(《淮南子》)、扬雄、郑玄、班固(《白虎通》《汉书》),在“论隋唐诸儒之学”一章中提及王通、孔颖达、韩愈、李翱等,虽并没有能够涵盖全部儒学大家,但总体而言也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儒学史论述。
另外要提及的是,东涯死后半个世纪成书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2)的“经部总序”指出汉代以后经学史的六个转折期,认为说到底还是归为汉学、宋学两派之争注35。这本著作与《古今学变》的写作意图不同,探讨的对象范围、详略也有所不同,但也是近代有关中国儒学观的代表性著作,可以比较性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