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 李永志
- 2245字
- 2023-05-16 18:30:08
六、古人科举高中后有哪些宴席?唐人新科进士的宴会文化
唐人喜欢搞聚会、办宴席,特别是上流社会更加讲究,有各种名目,规格也高。自隋唐开科举之后,普通学子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对他们而言是人生的重要事件,自然少不了宴席。让我们来看看唐人中举后和初入职场的宴会风俗。
乡试中榜的鹿鸣宴
隋朝大业四年(608),隋炀帝开创了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到了唐朝,科举考试分为地方考试和京师考试,其中,地方考试也被称为解试,元朝起才改为乡试。唐朝时,解试时间为三天,与现代的高考时间相仿。解试结束后,一般于放榜次日,地方州县官员会宴请考官、学政和中榜学子,举办祝贺考中贡生或举人的“乡饮酒”宴会。杜佑的《通典》中,将此等宴请称为“行乡饮酒礼”。也就是说,唐人将这种宴请视为一种礼仪。在这样的宴会上,人们会吟唱起《诗经》中的《小雅·鹿鸣》,这可能就是该宴会被称为“鹿鸣宴”的原因。
唐朝的“鹿鸣宴”有一些限制。他们对参与者有身份上的要求,即要求参加宴会的必须是应试合格者,落榜学子不在其列,这是其一。其二是践行。宴请后,地方官员与学子(也称为举人)一同进京,继续赴考。据史料推测,同行赴考也有资助路费的色彩。除了《小雅·鹿鸣》的吟唱外,在宴会上还增加了《诗经》的《四牡》《皇皇者华》与《节南山》等篇章。
“鹿鸣宴”更像是统治者表达对学子的态度。唐朝的鹿鸣宴,体现了统治者和官府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虽因耗费巨大,在南宋曾有一段时间几近废弛,但该活动在封建社会的教育文化体系中延续近千年,于清末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新科进士闻喜宴
进京赴考的学子,经殿试后中榜为新科进士,在礼部发榜后,敕令发下来举办的一系列宴会,被称为“闻喜宴”,也叫“敕下宴”。顾名思义,闻之则喜。闻喜宴在皇帝诏命下达之后在曲江之畔举行,为官方出钱并主持的敕赐形式,因醵钱宴乐于曲江亭子,又被称为“曲江宴”。
闻喜宴本是新科进士们的私宴,新科进士们以“醵罚”(合钱饮酒为醵)的方式集资,类似现代社会的凑份子、“AA制”吃饭的意思。据《旧五代史》卷三十八:“敕新及第进士有闻喜宴,逐年赐钱四十万。”说明也有朝廷赞助的情形,但官方赞助似乎也未成为定例,唐朝的闻喜宴仍以私宴为主,间或官方赞助。而直至宋朝,朝廷才对闻喜宴进行赞助,将其正式转变为官方活动。自此,闻喜宴不再是民间习俗,成了国宴。
那么,为何在宋朝出现了闻喜宴发起主体的变化呢?这与当时的风气有一定关系。进士宴会吸引了多方势力参与,即将走上仕途的进士们自然成为他们拉拢的对象,相互攀附,结成各种私人关系,形成小集团。这样的势力一旦产生,容易引起皇家的不安。在统治者看来,任由民间活动,对自己可能会形成不小的威胁。据宋朝王栐的《燕翼诒谋录》记载,自唐以来存在“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的社会现象,所以出现了“除赐宴外,不得辄有率敛,别谋欢会”的声音。由私宴改为国宴是统治需要,为了解决私宴本有的攀附风气的弊端,从此让它打上了皇家的烙印。
而闻喜宴的举办地点和时间也是时常调整的。它在当时被称为曲江宴,主要是因为在曲江这地多次举办而已,由此沿袭其叫法。实际上闻喜宴的举办地点多次调整,有时在琼林苑,有时在公园,举办的时间要根据皇帝下诏时间确定,更像是临时性的宴会。
进入官场前的关宴
在唐朝,科举及第学子的宴会活动有很多,与闻喜宴相呼应的是“关宴”。这是新科进士在京城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聚会,费用全部由学子自掏腰包,由专业人士进行张罗。
关宴的举办地通常在杏园,据傅璇琮的《唐代科举与文学》考证,杏园在曲江之西,又与慈恩寺南北相望。唐诗《曲江红杏》中“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风及第花”的“及第花”指的是杏花。杏花二月开花,报春早,选在杏园举办关宴或有此意。这是唐朝进士们进入官场前的告别宴会。学子们从全国各地到京师,宴后各奔东西,按古代的交通状况,此别对于很多人而言将成为永别。
告别宴会让参与者能用心其中,但仅告别这一项活动,仍不能将宴会推到重要位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宴会的社交属性让宴会备受重视。《唐摭言》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新科进士是这次宴会的主体,但是积极参与者,除了他们还有京城的达官贵人,他们家里有妙龄待嫁女子的,会借此机会物色女婿。这一天,长安城空了一半,达官贵人带人去挑女婿,普通民众去看热闹,道路拥挤,盛况空前。《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有若中东床之选者,十八九钿车珠鞍,栉比而至。”
告别、选婿这些活动使宴会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宴会的助兴活动,比如探花活动,更加博人眼球。吴融在《海棠二首》中有“太尉园林两树春,年年奔走探花人”的诗句,提到了探花活动。顾名思义,探花活动是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探花人骑马遍游曲江附近或长安各处的名园,沿途采摘鲜花后在琼林苑赋诗,用采摘的鲜花迎接新科状元。该活动最重要的工作是选择探花人,要求人要长得俊朗,这与唐人选官员既看能力也要看外貌的观点一脉相承。
实际上,不管是告别、选婿,还是活动中的探花,都寄托了唐人对进士的希望,也表达了进士们登科后的喜悦、对未来的憧憬。
鹿鸣宴、闻喜宴、关宴仅是唐人众多新科进士宴会的剪影,但因为时间节点的原因,备受人们重视。史料记载,唐朝进士宴从存在到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为止,历时一百七十余年。这些宴会活动不仅是聚会,对新科进士来说,也是一次扩充人脉、建立圈子的机会。因此,唐人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