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心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郝玉芳主编
- 3047字
- 2023-08-04 17:58:54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与任务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确认识其学科性质、内涵与外延、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导向性作用,是发展护理心理学的首要前提。
一、护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护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护理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和护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护理心理学(nursing psychology)既需要用心理学理论来揭示患者、护士的心理活动规律,阐明其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护士与护理对象间的互动作用,探索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还需要广泛吸收心理学、医学、护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解决护理领域中的心理问题。护理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研究向护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
2.护理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护理领域中的心理现象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现象一样,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当涉及心理的生理机制时,心理较低层次的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等,便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而当涉及护患关系、应激源的内容及个体心理护理方法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
3.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护理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起初护理心理学是以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医学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对护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建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理论引导和技术支撑作用。随着人类健康观的普及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领域面对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批接受高等教育的护理人才从事护理心理领域的研究,从而促进护理心理学的发展。1996年在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上将护理心理学从医学心理学中分离出来,正式命名为《护理心理学》,并将其列为“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从此护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护理心理学的定义
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定义所指“个体”,包括护士和护理对象。护理心理学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同时研究护士、护理对象两类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护理情境”作为“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并不局限于医院。广义的“护理情境”还包括所有影响护理对象、护士心理活动规律的社会条件。
要深入了解护理心理学的定义,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研究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必须注重护理情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如对患者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既要了解患者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受护理情境中相关人物的影响,又要了解患者个体心理活动如何影响护理情境中的其他人。②注重护理情境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不同护理情境,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不同。如繁忙、嘈杂的病室环境,使患者因视、听觉疲劳而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而在过度封闭的病室环境中,患者长时间与外界、亲友隔离,易产生孤独、忧郁等心理。③注重研究对象个性化心理因素。相同护理情境下,因个性特征、生活背景、经济条件或社会支持等的不同,个体常发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通常个性乐观开朗、经济压力小、得到家人及社会较多关注的患者,大多有较为积极的心理,采取积极的就医行为;相反,个性内向、经济压力大、社会支持少的患者,易产生消极心理,常伴不良行为。
二、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护理对象心理、护士心理和护理情境研究三个方面。
(一)护理对象心理的研究
1.患者心理的研究 研究患者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性格、情绪等各种心理现象,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如研究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民族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系统疾病及疾病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等,这将有利于护士了解患者、有效帮助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有助于护士针对各类患者的个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2.亚健康状态人群心理的研究 研究健康状况受到潜在因素威胁的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心理及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情绪、人格、不良行为方式等潜在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二)护士心理的研究
研究护士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绪、性格等心理现象及外显行为模式。在临床上,对垂危患者的抢救、给药治疗的执行、情绪状态的了解、生活的照顾、并发症预防、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都包含着心理护理。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护士的一言一行都在患者的感受之中,都会引起患者复杂的心理反应。护士的思想、言语、情绪、行为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影响治疗效果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护士心理非常重要。
(三)护理情境的研究
护理情境的研究主要探索医院、病房、社区或家庭的心理文化氛围、护理相关社会因素(卫生保健政策、风俗、社会支持等)对护士、患者心理活动的影响。
三、护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生理与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而言,无论患者患了什么病,均会对其心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如恶性肿瘤、心肌梗死等常常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另外,一些心理因素也会促发疾病,导致各器官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如美国心脏病专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等人,在进行冠心病的心理和生理研究中发现,A型性格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比B型性格的人高2倍。护士应了解疾病对人心理的影响及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言行并妥善处理,及时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保持最佳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二)研究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的方法
疾病种类、发病程度、年龄、性别、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不同,患者的心理常常差异很大。例如对于一个曾经是领导干部,如今由于高龄导致机体各脏器功能减退、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的老人,在护理时要满足其自尊的需要;而对于一些罹患传染性或隐秘性比较强的疾病,如肝炎、性病、肿瘤疾病等的患者,床头卡上疾病名称会成为其很大的心理负担。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各种特殊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三)研究心理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心理评估能有效地帮助护士了解患者在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评估心理护理的效果,并且为护理科研提供各项评估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发展了许多用于评估智力、人格、临床症状、治疗效果等方面的测验和量表。在护理心理研究领域,也开发了专门用于评价护士和患者的评估工具,如护士职业承诺问卷、护士自我概念问卷等。
(四)研究和应用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
心理护理中很重要的任务是对患者进行干预,以解决或缓解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护士应掌握一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以更加有效地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目前用于临床心理护理的干预方法有音乐疗法、支持疗法、放松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适用对象,护士需要根据护理对象的人格特征、心理问题的性质以选用恰当的心理干预方法。
(五)研究护理过程中的有效沟通和护患关系问题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能有效沟通,不仅有助于护士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为护理诊断与干预提供保障,还能缓解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对诊治护理措施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有效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护士根据特定的护理情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选择恰当的护理方式。
(六)研究护士职业心理素质
护理心理学除了研究患者的心理外,同时还研究护士的心理,包括研究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和影响因素,护士的个人成长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及护士心理健康的维护,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教育途径和管理模式的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