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认知误区,别让“高迷心窍”耽误孩子长高

笔者在儿童保健科和内分泌科门诊中接触了很多家长,得出一个相对矛盾的结论——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的身高,但是却很少对孩子长高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认知。如果在错误的道路上“努力”就会耽误孩子的生长时机,到时候必然悔不当初。父母改变对孩子的身高认知是为孩子进行身高管理第一步。扫除错误观点,才能帮助孩子顺利长高。

误区一:父母高,孩子自然不会矮

“现在的孩子,营养肯定是不缺的,那身高只能靠遗传了,父母高的孩子肯定就高,父母矮的孩子肯定就矮。”

虽然身高跟遗传有很大关系,但是,不是全部由遗传来决定。遗传因素决定孩子将来身高的约70%,后天因素决定孩子身高的约30%。而这30%往往是起最终的决定性作用的。

误区二:坚持喝牛奶,孩子就能长高

“长高就是补钙,以前的孩子长不高就是因为不重视喝牛奶,坚持喝奶一定能长高。”

牛奶营养丰富,可作为饮食的组成部分,是补钙的良好食材,但是钙只是营养需求的一部分,只有满足了其他各种营养素需求,以及除饮食外的运动、睡眠、心理健康等,孩子才能顺利长高。每天饮用1~2杯奶是有助于孩子长高的,但并不意味着奶喝得越多,孩子就能长得越高,过多的奶类摄入反而会增加肥胖的风险,不利于孩子的长高。

误区三:能吃等于长得快

“孩子就是要能吃、多吃,吃得多,就一定长得高、长得壮。”

家长尤其是老一辈的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吃得多”。认为孩子吃多了,没关系,吃得多长得快;孩子胖嘟嘟的,也没关系,小时候胖点好看,长大自然会变瘦。实际上,肥胖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把肥胖定义为疾病是有其道理的。肥胖对骨骼和心血管系统会造成不良影响,肥胖还可能促进雌激素的分泌,增加女孩性早熟的风险,进而可能会影响到最终身高。

误区四:不着急,孩子还没到“拔节”的时候

“孩子才多大,矮点没关系,过两年自然就好了。”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身高的增长都是有规律的,只要在某一个阶段身高增长出了问题,家长就应该马上寻找原因,然后解决它,而不是寄希望于以后。孩子的身高虽然也有短暂停滞后的“补偿式”长高,但这属于少数情况,而且大多是孩子患病或者其他健康问题康复后的生长。

误区五:男孩“二十三,蹿一蹿”,很正常

“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容易长高了,但男孩子到了二十三还是能长高的,完全不用着急。”

孩子的身高管理要从小开始,家长不能一直抱有“我以为他还能长呢”“男孩子,二十三,蹿一蹿,急什么”的幻想。等到最后孩子身高不理想,后悔可就来不及了。很多家长一方面出于对孩子自尊心的保护,另一方面心里也寄希望孩子“以后能长高”,导致在家里提孩子的身高甚至成为一种“忌讳”。但是孩子毕竟不是一直在家庭环境下成长,他总要走向学校、走向社会,身高问题,他总要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