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星际邮件

带着满满的不舍和无限的憧憬,先遣队员离开了自己无比热爱的地球家园,肩负伟大使命,奔赴巴纳德星系。

飞船达到准光速巡航之后,先遣队恢复了和地球指挥部的通信。两年半之后,新阳计划指挥部收到了“哥伦布号”发来的消息。

通过计算信息传输的时间,先遣飞船已于一年前成功穿越奥尔特云,正式飞离了太阳系。之后便是漫长的星际旅行,一路无事。

这段时间里,之前已经到达了巴纳德星系的探测器,耗尽了最后的能源,向地球回传了最后一部分的宏观观测数据。

这些新恒星系的信息经过5.9年的传输,陆续到达地球。新阳计划指挥部对这些珍贵的数据信息,进行了细致分析,及时调整人造太阳和超大型生态移民飞船的建设方案。

新阳计划第15年,先遣队出发第8年,公元2233年。

火星上的人类定居点刚刚入夜。随着指挥部下达的启动命令,人造太阳凹面镜焦点处的热核反应堆里,小型氢弹开始持续爆炸。位于火星轨道的人造太阳被成功点燃了。它犹如一轮新生的朝阳,瞬间照亮了火星背面1/3的区域。

人造太阳火星轨道点火实验成功!火星人类定居点的居民们,纷纷来到了户外,热烈欢呼。四周如同白昼,火星的夜晚从此会不再寒冷。

一切顺利的话,按照预先的计划,这一年,先遣队应该已经到达了彤星1号,并会在第一时间给地球发送相关信息。但5.9光年之外的距离,这些信息还需要传输5.9年之后才会到达地球。

超远距离的信息传输,需要极强的信号发射源,这也会消耗“哥伦布号”飞船极大的电力储备。为了节省飞船能源,在出征前,指挥部约定先遣队可以只在重要的节点回传信息,如无必要情况,可以保持静默状态。

此刻,探测器早已失联,全球人类都在热切盼望着,能早日收到自彤星1号的,由人类发送出的第一条信息。

6年后,新阳计划第21年,先遣队出发第14年,公元2239年4月14号黄昏。

新阳计划指挥部里,专门为接收先遣队信息而设置的消息提醒器,猛烈地闪烁起了红光,大家兴奋异常,全场欢呼起来。一份来自5.9光年之外的电子邮件,进入了地球新阳计划指挥部的收件箱。

因为超远距离传输会造成信息体的数据丢失。为了能保证邮件的完整到达,这个邮件被先遣队重复发送了8次。半小时之后,经过一番数据修复,一封完整的来自另一个恒星系的邮件,终于亮相世人!

-----------------

来自彤星1号的问候

亲爱的地球亲人:

先遣队已成功抵达彤星1号,全员状态良好。按计划我们在近行星轨道开展了相关侦测任务。现将彤星1号的详细信息发送给新阳计划指挥部,以便指挥部及时调整移民方案。

彤星1号是一颗岩石行星,主要化学成分与地球地壳相似,为硅酸盐主体。行星年龄约为78亿年,距离巴纳德星约为1/13.2个天文单位。行星质量约为3.82×10²⁴kg(地球的0.64倍),平均直径约为4332km(地球的0.68倍)。自转周期为58.6小时,公转周期为227.4天,地表平均温度为-35.2摄氏度,昼夜温差为126摄氏度。

彤星1号拥有稀薄的大气层,密度为地球大气层的7.6%。大气主要由73.1%的二氧化碳、18.7%的氮气、5.2%的氧气和3%的其他气体组成。

彤星1号的微弱磁场正在持续减弱,因此对大气的保护作用有限。

彤星1号的黄赤交角约为4.27度,行星两极存在大面积的冰层,但大部分位于地下。

彤星1号比地球年老,地核运动减弱,地表地质活动放缓,无大规模火山喷发危险。

目前我们不能排除彤星1号存在低级生命的可能性,需要在降落地表后,进行进一步地考察。

基于以上观测信息,我们认为人造太阳是十分必要的,并建议移民飞船携带3颗人造太阳,其中两颗将正式部署,分别照射行星的晨线和昏线,另外一颗作为备份。

考虑到先遣队携带的融冰核弹数量有限,移民飞船可以额外携带100枚融冰核弹,以改善行星的水资源和大气成分。

下一步,我们将部署磁极子,喷射高能温室气体,发射融冰核弹,重建彤星1号的磁场和大气层。半年后,我们将寻找合适的时机降落在彤星1号的地表,以收集更多信息。

时光飞逝,当你们打开这封邮件的时候,已经过去了6年。这时,我们已经完成了彤星1号的初期宜居改造任务,并且很有可能已经尝试在彤星1号的地表上定居。时不我待,望大部队尽快出发,期待我们在彤星1号的重逢。

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此刻的激动和对地球亲人的思念。我们做到了,实现了星际旅行。我们迈入了第二级宇宙文明!

最后附上先遣队的合影,顺遂盼复!

全体先遣队员

彤星纪元元年16日

-----------------

看到这里,张守道的心跳瞬间加速,手指颤抖着点开了附件的照片。他感到自己仿佛也置身于在那片宇宙之中,被那深邃的黑暗和璀璨的星辰所吸引。他细细观看着照片上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着照片中那股神圣而又让人倍感兴奋的气息。

在照片中,肖占冰和常远站在中央,他们的眼神坚定且炯炯有神,仿佛在表明他们已经征服了这片未知的未来。先遣队员整齐排列,身姿挺拔,透露出军人的坚毅和果敢。

在场的人们不由得心生敬佩,他们不愧是优秀和无畏的先遣队员,为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勇敢地来到了未知的星球。

照片的上半部,是飞船的舷窗,透过舷窗,可以看见那深邃漆黑的宇宙和其中的两颗星球。一颗是一面被照亮成了淡黄色的行星-彤星1号,它静静地悬挂在宇宙之中,激发着人类征服的欲望。另一颗是发出暗红光芒的恒星-巴纳德星,它像是一盏巨大的耀眼红灯,在深邃的宇宙之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张守道向全球公开了先遣队的邮件,这张照片被张贴在了全球的大街小巷。先遣队成功了,地球沸腾了,全人类的心灵都被深深震撼。他们为先遣队员们的精神感到无比自豪,对新恒星系充满了向往。

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先遣队员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无畏的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才能在这个未知的星球上留下人类的足迹,而这个过程急需来自母星地球的支持。

彤星1号的实际数据比预期的要更加理想,面对先遣队员的召唤,大家责无旁贷,信心鼓舞,对新恒星系充满了向往。

此时,冬眠蝶变技术的成功率已经到达了99.9%。为鼓励民众参加星际移民,新阳计划指挥部推动立法规定:在星际旅行中,星际移民拥有使用冬眠蝶变技术的特权,以帮助大家度过漫漫旅途,同时也可以对身体机能做一个彻底的修复。

守望者联盟和解放者联盟开始公开召集第一批的200万移民者。踊跃报名之余,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此行是一个有去无回的单向旅行,还是自愿选择的双向旅行。

吸取了当年去同实验的教训,往前看,别回头。张守道和雷昊明坚定地说服大家,这将是一个单项旅行,如果你没有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建议不要报名参加。

先遣队在前面已经打好了基础,新行星的情况也比大家想象的要乐观。大家憧憬着,等移民飞船到达之时,彤星1号可能已经是焕然一新。即便这是一趟单项旅行,全球人类的报名积极性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很快,报名人数就突破了1500万人。

考虑到旅途的漫长和新文明的繁衍,新阳指挥部综合考虑男女比例、年龄分布、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等多方面信息,对报名者进行了层层筛选。

审核结果出来,第一批拿到了移民船票的200万人,覆盖了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包括守望者、医生、教师、军人、科学家、工程师、文学家、艺术家、运动员、法律人和政府职员等等。

200万移民将会乘坐20艘生态星际飞船前往巴纳德星系。每一艘飞船都是一个拥有自循环生态系统的小型城市,可以容纳10万人。

十年前,20艘生态飞船已经在近地轨道太空同时开工建造。地面通过太空电梯向太空工地输送材料和零部件。考虑到跨星际旅行的特殊性:真空无空气阻力、载人载货一体、时间漫长、生活舒适性要求高。飞船的整体设计采用了可拼装的同轴双层圆柱体结构。

飞船的圆柱体分为内外两层,由弹性复合绳索链接,外层底面直径1000米,内层底面直径900米。飞船圆柱体采取了可拼装的结构设计,多个扁平圆柱体单元可以拼接到一起(类似把多个象棋叠高在一起),整体可以形成超过2000米以上长度的圆柱体。

外层圆柱体的内壁为生态飞船的城市地表,设置有房屋,绿地公园,溪流,农田,医院,环保工厂等城市基础设施,保证每人平均拥有50平米左右的生活空间。内层圆柱体的外壁是城市天空,设置有自然灯带,天气模拟,空气净化等系统。

内层圆柱体通过复合绳索带动外层圆柱体旋转,用旋转的向心力模拟出城市地表的重力。内层圆柱体的内部是设备仓和货物仓,包括维持飞船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设备和燃料,还有需要运往新恒星系的各项物资,它们包括:

1.反物质燃料、核聚变燃料、食物、水源、空气、药品、土壤肥料和改造彤星1号所需的各种化学原材料等。

2.能源设备、备用引擎、融冰核弹、工程机械设备、医疗设备、计算设备、机器人、各类战舰、天地交通工具、战术核武器/常规武器和人造太阳等。

3.各类动物胚胎/卵、植物种子和有益细菌;人类文明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总库;星际移民的私人托运物品。

为保证飞船的气密性,飞船的圆柱体单元采用太空3D打印技术来建造,并且使用了全新研发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圆柱体单元建成之后,会进行无缝拼接组装。最后,在最上层圆柱体单元的内层圆柱体顶面,设置飞行指挥部;在最下层圆柱体单元的内层圆柱体底面,部署反物质引擎集群。

新阳计划指挥部将这些地球方面的好消息一一回复发送给了“哥伦布号”。地球时间每隔半年左右,指挥部也会收到“哥伦布号”发送来的新信息,这些信息得以让世人知晓,先遣队在6年前的新进展。

-----------------

彤星1号初期宜居改造成果

亲爱的地球亲人:

我们已经在彤星1号的拉格朗日L1点上成功部署了磁极子,构建了人工磁场屏蔽区域,有效遏制了彤星1号大气层的流失。

我们喷射了携带的高能温室气体,并使用了15枚融冰核弹对彤星1号南北极的冰川进行了消融轰炸。融冰核弹让彤星一号两极的冰层融化,释放了大量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目前大气浓度有所改善,气压已经开始回升,地表平均温度提升至-33.6摄氏度,昼夜温差也缩减到目前的93摄氏度。

同时,我们对融冰后的液态水进行了电解。目前大气的氧气浓度已从5.2%提升到了5.9%。

未来,我们将持续进行融冰和液态水的电解。预计20年之后,彤星1号地表大气压可以到达地球大气压的3/4,氧气浓度也可以到达人类可呼吸的下限。得益于大气层的持续改善,20年后,彤星1号的地表平均温度可达-18摄氏度,昼夜温差在60摄氏度左右。

在此基础上,如果通过人造太阳对行星背光面进行补温,我们初步计算,彤星1号的地表平均温度可再提升至少5摄氏度以上,昼夜温差也可以缩短10摄氏度。这样就可以基本满足人类户外生存所需的最低要求。

目前,彤星1号的大气层逐渐恢复,地表环境有所改善,我们将于近期派遣小型登陆飞船降落到地表,进行更深入地考察。

全体先遣队员

彤星纪元元年91日

-----------------

彤星1号地表勘探数据

亲爱的地球亲人:

我们已于20日前降落彤星1号地表的T-23号平原,这是彤星1号最大的平原,位于彤星1号北回归线附近。我们将其命名为“新亚马逊平原”。我们运用专业设备,对彤星1号的地核和地表进行了相关勘探,以下是最新数据。

在二百多万年前,彤星1号的地心岩浆运动开始放缓,磁场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是大气层逐渐流失,气压降低,昼夜温差加大。

让人兴奋的是,我们在地表发现了大量的高等级文明的遗迹。经过碳十四鉴定,这些遗迹证明:至少在二百多万年前,彤星1号上存在与目前地球人类文明程度相接近的高级文明!

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我们对彤星1号地表进行了更深入的勘测,我们发现这个彤星1号的远古高级文明已经灭绝。初步原因分析是,二百万年前彤星1号环境的骤变,摧毁了这个高级文明。

好的消息是,经过了这段时间初步的宜居改造,彤星1号地表出现了一些类苔藓植物的低级生命,它们可以进行低等级别的光合作用。我们对这些类苔藓植物进行了收集,初步判定,这些植物在经过加工处理后,是可以食用的!

下一步我们将对彤星1号地表进行进一步地钻探,考察行星相关的矿产资源,以为后续建设新的工业文明做好准备。

移民大部队是否已经准备就绪,预计何时出发,我们热切盼望亲人的到来,会师彤星1号,共享人类文明的荣光。

全体先遣队员

彤星纪元元年167日

-----------------

两封发自6年前的邮件,让全球人类兴奋不已,先遣队员已经征服了彤星1号!

新阳计划第22年,先遣队出发第15年,公元2240年。

20艘超大型循环生态飞船正式完工。这些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交通工具,在近地轨道排成一列,场面蔚为壮观。天气晴朗之时,站在地面上的人们,肉眼清晰可见。

人造太阳被拆分装船、各类货物安置完毕、引擎加注燃料、发放单程船票、移民登船、展开适应性训练,一系列出发前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全世界都在等待张守道下达最后的出发命令。

然而,就在此刻,张守道在移民飞船的指挥舱里,望着巴纳德方向深邃而漆黑的宇宙,内心却十分焦急,他在等待着来自那边的消息。

原来,就在全球人类欢欣鼓舞,移民飞船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先遣队和地球之间的通讯却突然中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