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的教学与研究心得

自社会学恢复后,我一直从事其教学和研究工作。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仍没有完全离开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概括起来讲有以下四点粗浅体会,也可以说是我教学的理念。

第一个理念是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多老师认为讲课就是将课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而我觉得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句话对教师的职责阐述得非常到位。什么叫“传道、授业、解惑”?现在很多老师讲课最多是中间那部分,就是授业;解惑,解不了;传道,更不用说了。所以从教书的这几十年里,我深深体会到,教师授课的任务是三维的,而不是一维的。很多老师上课就把书本上写的念一遍,这叫照本宣科。大家都很熟悉“授业”,在此不做赘述。对于“传道”“解惑”,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性质,应把道放在第一位,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教师传道,是指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品行的熏陶,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不是把政治课、德育课的内容再讲一遍,而是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有些老师很有人格魅力,学生愿意听他的课,愿意接触他。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影响人,感化人,塑造人,要有个表率的作用。比如课程准备要非常到位,学生上课时就知道老师是花了时间的,值得我学习。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叫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时刻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学生,应该说也是得到同学们认同的。1998届的叶志华同学,快毕业的时候给我写了一封信,偷偷地放在我的包里,说你不要看,回去再看。他说“大学四年最值得骄傲的是有幸成为老师的学生。我学到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做人。渊博的知识,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您的权威来源于您的知识,您的人格。您的课总是那么充满欢愉的气氛,富于知识性、感染力、震撼力。听您的每节课都异常激动、兴奋,有一种心灵认同和共鸣感”。我觉得自己远没有他说的那么好,但这也代表了一个同学对我的看法,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鼓励。看了以后,我很感动。

所谓解惑,就是教师讲课要结合书本知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解决他们思想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或长期困扰他们的疑惑不解的问题。如我在讲农村组织制度变迁中人民公社那段历史时,涉及人民公社制度失效的原因。我们不能用长期固定不变的“左”和“右”的模式简单地说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犯了“左”的错误。而是要联系实际,从制度本身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人民公社,把土地都集中起来,队长敲钟下地干活,完全都是集体的。它失败的原因是存在根本的制度缺陷,而并非单纯是“左”的错误。首先,它没有任何明确的产权主体。人民公社讲三级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其实哪一级都没有权。人民公社打了粮食要分配,公社说了不算数,生产大队没有权,生产队也没有权。谁有权?起码县一级以上的政府,它们说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种什么,种多少,怎样种,都是政府说了算。如种老玉米株距多少,行距多少,都得县以上政府说了算数。有的农民说他们县里只有一个人会种田(指县一把手)。所以没有任何明确的产权主体,谁都可以不关心。西方有句格言,“花自己的钱比花别人的钱更谨慎”。这句话说明了产权明确的重要性。“左”的年代有句话叫“私有制是万恶的根源”,这话是十分错误的。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警言:“财产不可共有,权力不可私有,否则人类将进入灾难之门。”联系集体经济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家庭经营带来的活力,这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人民公社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付不起高额的计量成本和监督成本。那时候,评工计分,不是给钱,干一天记多少工分,男的一天十分,女的八分,一个工分两毛钱,三毛钱。农业跟工业不一样,一个村,很分散,东山头,西山头,谁去看、去监督?第三,人民公社对人力资源的控制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农民只能种地,不能从事副业。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没有了,经济就不可能发展。那时期,八亿人种地,最后却没饭吃。所以人民公社对劳动的控制,最大限度地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而现在的农民,承包以后,种什么、种多少都由自己做主,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此外,人民公社的形式不适合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替的过程,和工业不一样,它需要方便灵活机动。只有家庭最适合于农业生产,所以家庭经营不仅能容纳传统农业,也能容纳现代农业。比如美国或者欧洲的大农场主,都是家庭经营。因此我认为,在讲课过程中,应当多花点时间,讲类似这些在学生头脑中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问题,解决学生思想上一些疑惑的问题,而不是只讲一些空洞的、陈旧的、似是而非的结论。

第二个理念是知识量、信息量是教好课程的基础。在一节课一个半小时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而不是白开水一碗。照本宣科、蜻蜓点水式的讲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我认为给大学生讲课,以教材为基础,学生能看懂的就让他们自己去看,老师讲的时候应该抓住重点,讲一些与课程相关而书本上又没有的知识和信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农村社会学中有一章讲农村文化,如果我按照教材讲,很简单。什么是文化,文化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农村文化,农村文化有什么特点?书本上就是这些东西。再加上新农村文化建设,一二三四几条。这样讲学生听了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我认为,讲课要把课本上的知识展开、拓宽,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讲关于农村文化这一章,我增加了课本上没有的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讲文化必须讲清楚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传统文化即儒家文化的内容和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儒家讲“亲亲之爱”“泛爱众,而亲仁”,从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发展到社会其他一些人。现在的社会缺少爱,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因此我强调儒家文化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死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如儒家文化重视个人主体自身的修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还强调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白居易有一首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莫道众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讲中国文化,就要把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包括什么内容讲清楚。第二,如何正确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国人有个坏毛病,容易翻烙饼,一会儿西方文化都是资产阶级的,一会儿全盘西化;中国文化也是这样,一会儿中国文化全是封建的,一会儿中国传统文化全是好的。这样看问题是不科学、不全面的。对中国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应该是四句话: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如何扬弃传统文化,如何引进外来文化,如何排斥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中的家长制、君主专制等是应该抛弃的。不能一提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都是好的。外来文化也不全是坏的。第三,在进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家文化的哪些方面有积极功能,是可以被我们所用的。新加坡的李光耀,在国际儒学成立会上有一段致辞,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困难和挫折的。”新加坡人对儒家文化的了解、学习比我们要好得多,李光耀把新加坡的发展归功于儒家文化的熏陶。他说:“经济增长离不开社会纪律,在全国上下自觉严格的要求下,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犯罪率低的社会”,“40年的治国经验使我深深相信,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对于建设一个健全稳定的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段话讲得非常好。让学生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中,应重视并发挥儒家文化的积极功能,如重人文、讲教化、重信、守诚、德治、民本、和谐等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把这些问题给学生讲清楚,一定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最后落实到讲农村文化,也不能就事论事,只讲一些表面现象,而是要抓住深层次的问题讲。如讲述农村文化的失衡、农民价值观的倾斜、城乡文化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最根本的还是着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民。同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几个重要的关系,如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文化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关系、乡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的关系等。不能一提到发展农村文化,就认为是唱歌跳舞,就是娱乐,文化是有多种功能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建设,是如何培养一支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如教育农民树立开放的意识、竞争的意识、法制的观念等等。这些东西书本上都是没有的,但是我上课过程中都为学生详细地说清楚,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能力。

第三个教学理念是精心选择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程亮点。每上一门课,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都会考虑已经准备的内容能不能打动自己,打动不了自己的肯定也感动不了学生。一堂课里,一定要有一个亮点,就像演戏一样,让人看了很兴奋。一堂课不能给学生一杯白开水,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一定的信息量,让他们有收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收获呢?除了教学态度、知识量、信息量外,选择生动的案例也很重要。首先要对每堂课进行认真设计,广泛收集资料,做到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吸取相关学科之长,旁征博引。例子要经过认真比较,从众多的案例中选择最贴题、最有趣、最能打动学生的例子,而不是顺手牵羊,随便用一些人人都知道的社会现象当案例,这样做肯定是失败的。

在教学上,我是舍得花时间的。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就必须对学生负责,对得起自己的学生。不花时间大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不动脑筋琢磨问题,就不可能准备出能征服学生的课程。我上课从不只依靠PPT,除PPT外,我会准备一份详细的演讲稿。生动的案例、经典引文、有趣的故事等均是讲稿的内容。有时候睡觉也在想问题,灵感一来突然想起一个新的思想,马上起来记下来,准备第二天上课用。对于讲课提纲标题的设计、用词等,我都会经过认真思索。

第四个理念是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学生。如我在讲组织制度这一章时,就把制度创新理论介绍给学生。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制度的创新,明确产权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交易的基础。社会在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信息量成倍增长。教师讲课不能只满足于教材上的知识,而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教给学生。我在讲农村制度时,重点把美国经济学家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介绍给学生。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诺斯制度创新理论的核心是产权理论。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制度;一种能够更好激励个人的有效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诸多的制度因素中,产权的作用最为突出。什么叫作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产权明确的经济,产权明确后才能进行交换。人民公社时代就没有交换,采用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是失败的。联系中国的改革,以粮食为例,过去8亿人种地,却几乎没有饭吃,农村家庭自主承包,只给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种地的人少了,农产品反而多了,这就是产权所发挥的作用。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位河南农民写的一首打油诗,歌颂联产承包责任制,“依山傍水,瓦房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确良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闲事我不干,坐也清闲,睡也清闲。晚归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富民政策喜心间,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这首打油诗写得很好。将土地经营权和个人自由赋予农民,从根本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人的解放是生产力解放的前提。中国的农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中国农村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是围绕制度创新而展开的。特别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是根本性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促进了中国农村的飞跃发展。我在授课中比较详细地把类似这样的最新知识和各地农村改革进展状况介绍给学生,更新了学生的知识,促进了他们的思考,深受学生欢迎。

这些年,除了教学,我也做了很多与社会学相关的科研活动。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农村社会学和农村发展、农村文化等,承担了一些国家级、省部级及学校的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两项、省部级两项、学校级三项),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了《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新编》《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心理研究》《社会学理论与实践》《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等教材与著作十余部。除了教学和科研,我还参加了一系列社会活动,如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农村社会学学会,参加一系列的学术讲座活动。退休以前,我每年给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农村发展研究会做讲座,在其他地方如河南、河北等地,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给老师,给学生,做了很多次报告。此外,我参加录制了一些关于农村发展的电视节目,如农村改革20周年的时候,我参与录制大型纪录片《中国农村发展报告》。我也参加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北京电视台录制的“北京百场讲座下基层”等多种与社会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渗透了社会学的知识,也向社会广泛宣传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

师生间的感情让人难忘。记得有一年我在西区的295教室上课,那个教室能坐200多人。一次正好赶上放电影,除了选课的学生外,很多看电影的学生也来听课,教室坐得满满的。那时候,学生抱着求知的欲望来听课,鼓舞了我一定要把这个课上好,尽可能地把课讲好。特别是我在烟台讲课,有些同学没有选这门课,也来听课,让我很感动,同学们都感觉这门课对他们有帮助。还有一次我给同学们讲课,住在招待所,天天晚上人来人去,找我讨论问题。当然很麻烦,也很烦人,但是仔细一想,也很高兴,也很快乐。这表明学生是乐意和老师讨论问题的。烟台校区2006级的几个学生,到现在有空还会打电话问候我,我十分感动。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因此我打字很慢,有些时候还需要翻字典。从2006年到现在,我每次写的总结、文章,都是我的一个学生帮我打好。这些都令我非常感动。我的一个研究生分在编译局,他每次出版的东西都给我寄来一本。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受到学生这样的欢迎,我心里是非常感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