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资料介绍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认为,史学就是“收集历史资料的艺术”[30],而傅斯年则更直截了当的说:“史学即史料学”[31]。无论其认识准确与否,但两位史家都集中强调了史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为此,荣孟源说:“任何历史的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最基本的前提。”[32]史料是史学的基础,史学研究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史料的收集与拓展。目前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可以分为四种。

(一)传统典籍

传统典籍主要包括:《周礼》《礼记》《白虎通》《大戴礼记》《孝经》《潜书》《大清律例》《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大清律例汇辑便览》等。

儒家文献与法律典籍是传统思想资源的载体。儒家文本从教化的本意出发,对两性伦理和婚姻文化做出了相关解释;法律则以制度的形式做了刚性的规定,是对儒家仪礼的维护。因此,从相关文本的解释和规定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处于意识形态中的两性伦理和婚姻文化。传统社会的士绅阶层是儒家仪礼的重要承载者,透过典籍可以较大程度的还原这一群体在性伦文化与婚姻文化方面的实态。

由于社会的分层,反映儒家理想的规范并不能彻底的贯彻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它更多地反映了社会中上层的观念,并不是社会实态的全部映像。[33]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判例为婚姻文化的社会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婚姻文化的研究要注意典籍与判例的结合,这样可能更能接近于社会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全貌。

(二)方志、文集、日记、资料集

这部分资料目前有《中国地方志集成》《北平风俗类徵》《中华全国风俗志》《郑观应集》《秋瑾集》《冯友兰文集》《茅盾全集》《退想斋日记》《严复集》《黄遵宪集》《独秀文存》《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张竞生文集》《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现代中国社会问题》《邹平试验县户口调查报告》《望山庐日记》《天津女星社》等50余种。

文集、日记、资料集等是历史亲历者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记录与感触。婚姻作为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一般不涉及隐秘的事项,故他们的记录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这部分史料既有个人对婚姻的体验,还有知识者对婚姻变革的宏观把握,更有社会学者对当时婚姻状况的实际调查,综合运用各方的资料有助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深入推进研究的深度。

(三)传记、年谱、回忆录、小说

该部分资料包含《南海先生传》《蔡元培传》《胡适传》《苏学林自传》《我的一个世纪》《蔡元培年谱》《周有光年谱》《盛成回忆录》《辛亥革命回忆录》《五四运动回忆录》《走向世界丛书》《孽海花》《镜花缘》《老舍小说全集》等40余种。

人物传记、年谱等资料基本为后人所作,对于当事人的叙述难免有主观之处;回忆录也多是作者事后若干年后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事情可能会逐渐模糊。另外,不少回忆录可能由他人捉刀代笔,其取舍和表述会使其可靠性打折扣。但总体而言,它们对于宏观事件脉络的把握还是可信的,这些材料的使用会丰富婚姻或婚姻生活中个人体验的内容。文学作品或多或少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追求,其身上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且文学的典型化手法对素材的提炼加工与取舍,有时候更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特点及其观念的变化,更能寻觅一种思想伦理的演变轨迹。因此,小说作品的使用在宏观上能充实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微观上能更形象地刻画时代人物的性格、观念等。

(四)报刊

报刊资料主要有《现代评论》《社会学界》《大中》《东方杂志》《女学报》《解放与改造》《妇女杂志》《小说月报》《申报》《家庭》《大众生活》《时报》《女子月刊》《家庭杂志》《妇女共鸣》《华年周刊》《新女性》《女青年》《妇女月报》《北京晨报》《天义报》《新青年》《每周评论》《民国日报》《觉悟》等60余种。

报纸杂志是紧密反映社会动态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能及时反映婚姻现象与婚姻变革的潮流。杂志以反映时人的思想动态为主,报纸则更多地倾向于婚姻事件过程的报道。杂志与报纸可以相互印证、补充,共同见证婚姻文化的变迁:一方面,诸多婚姻新气象的出现反映了时人婚姻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观念的变化又需要新式婚姻事件来验证。另外,我们在利用这些报纸、杂志的时候要注意其运营发行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商业性运营的报刊对于社会生活的介入要广泛,能更充分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其利用的价值也会提升。反之,创办时间短,发行量小的报刊可能仅仅停留于思想层面,影响范围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