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法罗新闻报》:好事多磨

巴菲特和芒格早期标志性的第三笔收购是《布法罗新闻报》(Buffalo Evening News),这笔收购有点不落俗套的意味,成为日后伯克希尔商业模式的重要特征。从1881年开始,《布法罗新闻报》等媒体逐渐树立起塑造美国公民辩论环境的报业传统,这一切要归功于创刊人老爱德华·巴特勒。[25]一本关于巴特勒的传记,将他描述为“19世纪晚期新生代记者的象征,他们通过将公民的话语权从狭隘的党派之争中挣脱出来,为报纸创造出重要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角色,从而建立了现代媒体”。[26]1913年巴特勒去世后,他的儿子小爱德华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全心全意地经营这家公司。1956年,小爱德华去世后,他的妻子凯特·巴特勒接手了这家公司。[27]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建议凯特在生前转移财产,以尽量减少她死后应缴纳的税款。[28]他们指出,如果不这样做,可能就必须“贱卖”报纸来支付这笔款项。1974年8月,在没有听从这些建议的情况下,凯特与世长辞,她的遗嘱执行人最终还是决定出售报纸。1976年12月,凯特·巴特勒的这份遗产摆在了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案头。当时,巴菲特正在担任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董事。[29]巴菲特告诉凯瑟琳·格雷厄姆,如果华盛顿邮报公司不想收购《布法罗新闻报》,他可以收购。在华盛顿邮报公司放弃这一机会后,巴菲特和芒格决定出手。

布法罗(又名“水牛城”)当时有两份报纸——《布法罗新闻报》(后简称为“《新闻报》”)和《布法罗信使快报》(Buffalo Courier Express,后简称为“《信使快报》”)。《新闻报》的广告收入高于《信使快报》,其在工作日的市场发行量也高于《信使快报》。然而,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新闻报》就再也没有出过周日版,这相当于将周末的报纸市场拱手让给了《信使快报》。不过,《新闻报》在周六下午推出了简化的“周末版”,内容涵盖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漫画、观点、电视指南等方方面面。在对报业的定期分析中,巴菲特指出,大多数城市的第二份报纸正在消亡,并且他预测,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巴菲特敏锐地察觉到,《新闻报》可能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在没有进行任何尽职调查的情况下,巴菲特同意以3550万美元的协议价格,收购巴特勒留下的这份报纸遗产。[30]

巴菲特和《新闻报》的执行主编默里·莱特一道,很快就开始了和竞争对手的正面交锋。《新闻报》对其周末版进行了调整,将发行时间移至周日上午,并开始发行堪比平日版的周六早间版。在此之前,这家报纸刊登了一则促销广告,宣布以原来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五周的新增刊物,实际上是免费赠送新的周日报纸。由于承诺在5周内送达这些免费报纸,《新闻报》通过向广告商保证在这一期间的周日发行量来提高广告收入。

在新版《新闻报》发布前两周,《信使快报》意识到《新闻报》的举措对竞争构成严重威胁,于是起诉了《新闻报》,指控其企图非法垄断当地报纸市场。《信使快报》声称,《新闻报》提供的免费报纸,显示出破坏《信使快报》的掠夺性意图。为了赢得当地人的支持,《信使快报》大肆开展宣传活动,把巴菲特描绘成垄断者、清算者的形象。他们言之凿凿,说巴菲特准备摧毁布法罗这个只有两份报纸的小镇。在法庭上,《信使快报》聘请的律师痛斥巴菲特,指控他从未实地调研过《新闻报》,也从未聘请过并购顾问对交易进行评估。

联邦初审法官查尔斯·布里安特同意《信使快报》的说法。他表示,一张报纸最多可获得两份免费赠品。随后,布里安特对此案及其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详细评判,他将巴菲特讥讽为一个外部入侵者,并指责巴菲特使用“反竞争的伎俩和手段”。[31]布里安特以巴菲特没有进行尽职调查为理由,用以支持他认为巴菲特是掠夺性垄断者的观点。后来,由亨利·菲力德领导的上诉法院驳回了布里安特的裁决,认为它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有缺陷。[32]但这起诉讼花了两年时间才解决,耗费了数百万的法律费用,而且推迟了《新闻报》周日报纸的出版计划。

为了妥善应对危机,巴菲特说服曾将《奥马哈太阳报》卖给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斯坦福·利普西来接管《新闻报》。利普西发现,这份报纸的编辑质量很好,但财务状况很差。在经历了几年的亏损之后,利普西建立起《新闻报》的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直到1980年,《新闻报》才开始实现盈利。彼时,《新闻报》风头日劲,而《信使快报》则黯然失色,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利普西稳稳掌舵着《布法罗新闻报》这艘巨轮,直到2012年。与此同时,伯克希尔在当年和转年收购了大量当地报纸,包括《奥马哈世界先驱报》(Omaha World-Herald)。[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