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生万物

上节写过天一生水,地二生火,那么接着是不是要说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其实接着确实是“三”,一个很重要的“三”,一个常被人遗忘的“三”。学中医的都知道“阴阳五行”,教材中也是这样,“二”之后便是“五”,其实“二”和“五”还有一个重要的衔接,那便是“三”。《道德经》云“三生万物”。所以如何重视这个“三”都不为过,我这套理论体系便以“三”为主题。本书最初的名字叫作:三一元薮。起始便是“三”,至“三”才成系统,这便是“三一”。而“薮”代表大泽,水草丰美,元气生发,生机盎然之地,这“薮”与水相关,与生机相关。“元”代表着原初的气,“薮”代表着生机盎然的万物之象,“三一元薮”的意思也是“三生万物”的含义。

地球上有天有地,之前的文章提过引力和斥力支撑起这片天空,对此可以概括为:天地定位。有天有地,天地间还要有水气循环,这是生命之环。经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又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活于天地之间,是故人气流通于天地之间,所以我将天地间的水气循环称为“人气”。人气是为生命环。以上内容可合为8个字,即:天地定位,人气流通。

天地定位,人气流通。天人地构建成生命最基本的系统。天人地也可称为“三元”。天称之为“一”,地称之为“二”,那么人称之为“三”。天地定位,这个“位”是指位置区域,超过了这个界域,也就是超出了整体系统,生命将不得存活,所以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天地都是以界面区域而言的,天是界面区域,地是界面区域,同时天气与地气也是相互流通的,天气、地气的交感流通相合形成了人气,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也是界面区域。“人”的界面便位于天地之间,地面之际,地下一小部分,地上一小部分。“人”这个界面区域是大多数生物生存生活的地方。人气流通是在地面之际进行的,升降出入以地面之际是为“中”,失其所则为“失中”,生命的系统将为之不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气与地气相交感而成人气,人气最旺盛之处便是这地面之际,故曰“三”生万物。这里“人”不是狭义的生物学意义的“人”,而是生万物的“人气”。

天地人称为“三元”,这是生命基本的系统。这个“三元”以界面区域而言,故又称“界面三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三元”,比如“水火土”也是三元,“水火土”是言象性的,故“水火土”三元是为象性三元,“气液形”也是三元,“温度差,压力差,湿度差”也是三元,这些放在后面说。

《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仁,这个人气发生了逆乱,故万物遭殃。《黄帝内经·四季调神大论》:“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这段文字点出天地气不交,交通不表,地面之际的气机逆乱(人气逆乱),则万物遭殃,名木多死。

看天地不仁的这个“仁”字,上一横代表着天,下一横代表着地,人活天地间。天气与地气交感决定着人气是否正常。再看一个字“巫”,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两个人祈祷(一阴一阳,祈祷天地),精诚感动天地,便有一竖连通天地间。医字的繁体“毉”,在古代医巫不分家。从这些造字来看,我们的古人早已对“天地人”的体系很是熟稔,对“三生万物”道理的理解也很深刻。

汉语言中有个成语,叫作:当仁不让。我看过一些现代的解释感觉不是很通达。“当仁不让”一词来源于《论语》,子曰:“当仁,不让于师。”现代译文为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何谓“仁德”?且看这个“仁”。人活于天地之间,“二”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仁”字包含着天人地的系统,但凡暗合天地之道是谓仁。如此,当明白为人处世当合天人地之道,如此方为“仁”。当仁,不让于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当明天地之道,师者,当阐释天地之道。师若不知天地之道,当不从于师。

《道德经》云:“冲气以为和”。“冲”者,动气也。其左为两点水,一者向下,一者向上,上下对冲,若天气、地气之相互对流运动,是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其右为“中”字,天地之间是谓“中”,中者,中气也,生生之气也。天地定位,人气流通。故中气又指代人气。“冲”字亦是言天人地的系统,“冲”字着重于运动,“仁”字着重于界面。由“仁”字和“冲”字而叹古人造字之妙也。

以上是我从文字的角度解释《道德经》的经文,当然对“三生万物”的阐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所谓对错,合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