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佛教

由王子而沙门,由沙门而释迦牟尼,由释迦牟尼而佛陀。于是,佛教诞生了!这一天,当晓星隐没、朝云出岫时,释迦牟尼强烈感受到,世间用胸怀能包容宇宙的、用慧心能了然生死真谛的,就是他了!

他坐在菩提树下,微睁双眸,圆融无碍地望着天地苍穹,反复回味自己所顿悟的人生真理,思索着人生的生死之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用雄浑清亮的声音发出正觉的宣言,那声音惊天地,动鬼神:“我,佛陀,从黑暗痴愚中求大道者,生大慈悲心,已经看到流转的相、无明的迷惑是生的根源。众生如果想要不死,唯有不生,唯有断绝无明……”

他悟明了,他见性了。整个人类和人生所面临的困厄和危机,在他的意识中流动。众生匆匆来去的漫长的时间和无边的空间,都浓缩在菩提树下的一席之地。那一幕幕展现出来的是:八正道、四谛法、十二因缘……

阿若侨陈如等几位弟子这一天听佛陀讲“八正道”时,见菩提树下,释迦牟尼在初阳的照耀中,意态安详,满面红光,头放异彩,与未成佛前的王子,判若两人;特别是他的天庭和头顶放射出的华光,金箭四射,灿若披锦,与朝阳对映,金丝缕缕,映射云天。他们禁不住欣喜若狂,一边叩地膜拜,一边雀跃欢呼:“师父,你成佛了,真的成佛了!”

觉行圆满,初转法轮。在这法轮初转之日,他先给弟子们讲了“八正道”(①正见:正确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②正思维:思四谛理,离诸杂念;③正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不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⑥正精进:摆脱烦恼,成为更好的自己;⑦正念:学会觉知自己;⑧正定:禅定),接下来又给他们说“四圣谛”。

佛陀认为:凡俗世界的社会、自然,万物,一切一切的生存都是痛苦的体验。在诸般痛苦的遭遇中,有的可以目识眼见;有的是潜迹隐踪;有的是黑夜惊梦,震颤心魄!第一缔是诸苦,包括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八苦,凡食人间烟火的众生,生于斯,活于斯,哪个能解脱?

寻根探源,这“苦谛”的来龙去脉在哪里呢?回答这疑难正是“四圣谛”的第二谛——“集谛”。它是造成世间和人生苦谛的原因,致使众生尝受种种苦厄。故“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

人本来个个都有佛性,生性善良,心地清明,能够觉悟到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短促,能够善巧方便地打扫妄念,树立佛念。然而,只因为在人生的舞台上,眼观光怪陆离,耳听靡靡之音,满目是酒色财势,万花缭乱,人欲横流,稠密纷繁。在这个大染缸面前,众生执幻为真,颠倒妄想,清珠投浊,摆脱不掉欲念的枷锁,名利声色的缠缚,为势利、钱财、美色,陷入灭顶之灾,而不能自拔。这就给“苦谛”播下了一颗颗劣质的种子,种下了什么“因”,就会结出来什么“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这两种圣谛,因因果果,轮回不止,无有了期。

把握了第三圣谛,即“灭谛”,就能获得无上圆觉,彻底解脱了。“灭谛”是修道所证得的一颗最神圣的佳果,解脱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安抵修善断恶的和谐天地,抛锚在柳暗花明的人生彼岸。

四圣谛的最后一谛是“道谛”,主要指修习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修了这八正道,就会证得般若智慧,化颠倒为清静,化烦恼为自在,修善断恶,解脱诸般痛苦,共结胜缘。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几个弟子喜悦得失控,眼里放光,脸上带笑。他们一致仰望着慈爱慧颖的佛陀,虔诚地礼拜不止。

佛祖的声音在四野中回响,在苍穹中飘荡,大气磅礴。宇宙浩瀚,都在他心中,都与他一体。他的法音,犹如在宇宙的虚谷之间,流过一条潺潺的溪流,一切都融合在这条溪流里。

此后,佛陀常常在波罗奈斯国鹿野苑的缚罗迦河畔,率领阿若侨陈如等五位弟子到处行化。这一带,风景优美,四季如春,是一个很适宜于佛化的地方。佛陀对这个地方很中意,同时又是他“初转法轮”的地方,因此就在这里暂住下来。佛陀跳出尘缘后,还需要衣食住行,还需要缘觉六度。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有人误以为“布施”是接受他人的施舍,其实修“布施”乃施之于人,而非要他人布施自己。释迦牟尼是一切有情中的大觉者、大智者,他不但自己觉悟,还要教他人觉悟,教他人智慧,教他人孕育法身慧命,跳出尘缘,脱离苦门。

释迦牟尼为令众生解脱苦难,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开始了四十九年的弘法事业,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婆娑世界,助兴佛教,救度众生。其中熟知的有观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等。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由于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所以,佛教受到了广大底层百姓的欢迎,很快就在印度占据了一席之地。公元前200多年,阿育王统一印度,正式将佛教确立为印度的国教,并派出使团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弘扬佛教,使佛教迈出了印度的国门,传播到全亚洲乃至世界各地。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在之后的2000年里,佛教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落地生根,并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诸多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在,佛教已形成了一套理论完备、内容丰富、独具魅力的体系,它关注人生的苦难,以慈悲之心怜悯世人,以出世之念开悟众生,因此吸引了诸多信众,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特别在当代社会,人心浮躁,动荡不安,佛教更以深刻独到的见解、辩证的思维方式开示众生,倡导世人关注自我的生命,提醒世人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使人暂时忘却世间的烦恼,并得到身心的安逸和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