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金融(第2版)
- 何平平 范思媛 黄健钧编著
- 1316字
- 2024-12-27 20:36:28
1.3.6 普惠金融理论
普惠金融是指一个能有效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自2005年起,联合国率先在推广小额信贷年时开始广泛使用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普惠金融理念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公平性的最高标准。我国推行普惠金融由来已久,主要表现在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中。与10年前相比,我国的普惠金融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近年来,有关部门坚持正向激励的监管导向,创新差异化监管政策,激发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提升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和申贷获得率,清理收费项目、缩短融资链条、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截至2022年6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5.84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21.77万亿元,同比增速22.6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1.69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为3681.33万户,同比增加710.02万户。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一是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主要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地方银行在审慎经营前提下自主确定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二是合理设定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不得随意抽贷、压贷、断贷。推广无还本续贷。采取循环贷款、分期偿还本金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探索其他动产质押融资试点。三是坚决清理整顿融资过程中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支持金融、融资担保机构优化绩效考评指标,为小微企业和“三农”减费让利。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大额存单、可转换票据、集合债券等产品,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小微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各地建立应急转贷、风险补偿等机制,更好地发挥融资担保和保险的增信分险作用。
尽管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服务不均衡,金融资源还是更多地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集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获得金融服务相对还是较少。二是体系不健全,支持普惠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发挥不够。三是商业类普惠金融可持续性不够,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商业银行参与普惠金融内在积极性不高。四是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还不适应普惠金融的需要。商业规则和运行平台的约束,造成传统金融难以树立普惠性理念,中小微企业仍然是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在推行普惠金融中的数个难点,其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改造金融服务,开拓了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十分有效地弥补了传统金融的内在缺陷。它以互联网为平台,以信息整合和云数据计算为基础,开创了一个自由、灵活、便捷、高效、安全、低成本、不问地位高低、不计财富多少、人人可以参与的新的金融运行模式。在这里,小微企业可以获得相应贷款,需要资金周转的小微企业可以找到手持盈余资金但却投资无门的投资者,尽管他们可能面临比传统金融更高的风险;低收入群体可以享受财富管理带来的喜悦;消费者可以体验快捷支付带来的时间效率。这些被传统金融所忽视的企业、个人终于在互联网金融上获得了适当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第一次摆脱了对身份、地位、名望、财富、收入的依赖,显然它是对普惠金融理念的践行,而这正是互联网金融强大生命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