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神经-体液调节的长反射

我们说针灸治病的基础是神经反射,并不排斥在反射弧的输出环节有体液因素的参与。

神经中枢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纤维直接作用于效应器,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体液的途径间接作用于效应器,这个体液环节就是指内分泌调节。这时候的反射是如下进行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腺→激素在血液中转运→效应器。反射效应在内分泌腺的参与下,往往就变得比较缓慢、广泛而持久。

体液因子的释放与作用,已被证明是针灸镇痛与治疗许多慢性疾病的原理之一(参见“1.4.3 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最有说服力的是针刺条件下动物交叉循环实验的结果。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针麻组观察到,当把两只动物的血液循环相互交叉连接相通后,在一只动物穴位上的电针刺激达到一定强度与时间后,可以使某些体液因子发生变化,并通过血液循环作用到另一只未针刺动物,使两只动物都能抑制其内脏大神经受刺激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等[24]。这是一个针刺引起长反射的典例。

其实,针灸对机体内分泌腺、免疫反应等的作用途径明显地都是神经-体液长反射调节的结果。针灸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现在知道大概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1)对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

针灸对患者或处于病理状态下的动物,均可加强其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活动,而对正常人则无明显影响。针灸的这种作用,在动物实验中被证明系因激活脑腺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影响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其途径是通过传入神经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

(2)对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影响。

针灸可以增强该系统的功能活动,如促使肾上腺素的释放,使血糖上升、同时血液中乳酸、丙酮酸等含量显著增多,而肝内、肌肉内的糖元相应减少等。而且该效应被证明是通过整个神经反射弧而实现的。如果局部麻醉针刺部位的神经传导或抽去腰部交感神经链加上切断两侧坐骨神经与股神经,或仅切断两侧内脏神经,都可以使肾上腺素的释放效应完全消失。

(3)对迷走神经-胰岛系统的影响。

针刺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常以血糖下降为间接指标,有动物实验证明它系通过迷走神经的中介作用。据观察,针刺对人或动物的正常血糖无明显下降影响,但如给人大量服糖或给动物注射肾上腺素后,则针刺可以使血糖明显降低。

(4)对脑垂体-甲状腺系统的影响。

针灸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有许多不同结论的研究与报道,或抑制或增强,或具有调节作用。有实验表明,该影响除通过垂体~甲状腺系统的途径外,可能还与交感神经有关。

(5)对脑垂体-性腺系统的影响。

针灸可使生乳素的分泌功能增强;也可以治疗不孕症及继发性闭经病,使患者排卵过程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6)对脑神经垂体的影响。

手法针刺和电针均能引起脑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压素)的形成与释放,使动物或患者的尿量减少或出现升压反应;针刺还可以使脑脊液中的催产素含量增加,加强孕妇或动物子宫的收缩。针刺的这种作用途径,在动物实验中证明是由坐骨神经传入,通过下丘脑到达神经垂体,或经颈上交感神经节传出而作用于神经垂体的。

通过上述研究资料来看,针灸对脑垂体和各种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一般均有增强作用,但主要是起调节作用。此外,也有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性免疫与体液性免疫,而且其影响也与上述情况一样,一般均有增强作用。针灸在临床上不仅可以治疗内分泌疾病,也可以治疗一些传染病,显然就是这些作用的结果。

总之,尽管针灸影响内分泌腺与免疫反应的范围较为广泛,作用也很复杂,但有一点似乎是公认的,即这是一个包括神经-体液途径在内的长反射过程。它们的反射过程可能大致如下:针灸刺激通过传入神经,经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影响大脑边缘系统与下丘脑,又经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与促激素,然后作用于靶腺与效应器;或者是通过自主神经传出而影响某些内分泌腺,从而调节各种组织器官的功能,使机体与内外环境保持平衡的。

针灸激发的反射弧,有长反射、短反射甚至超短反射(图1-8)。短反射包括局部不同层次组织之间相互的联系。超短反射的一个例子是轴突反射,如留针后出现的针周皮肤颜色泛红(局部血管释放组胺的结果)。长反射除包括上述神经-体液联系外,其实还有经大脑皮层的条件反射、以及内脏-体表相关的脊髓节段反射等。在“1.4.2 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中我们总结了有关针刺调整作用的各种反射途径。

图1-8 针灸激发的反射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