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针灸反射学(修订版)
- (美)金观源 相嘉嘉 金雷
- 2373字
- 2024-12-28 11:15:33
1.2.9 针灸的治病功效
针灸可以治病,现在知道的人已越来越多。但是针灸究竟能治哪些病,或者说什么是针灸疗法的主要功效,却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有时连针灸师本人都讲不清楚。
笔者认为,针灸治病的功效一般可以归纳成三大方面: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与康复作用。
(1)调整作用:是针灸治疗内脏疾病时最重要的特点[25]。例如,在同一个穴位内关针刺刺激,既可以治疗心动过速,也可以治疗心动过缓。再如,针或灸足三里,既可以治疗腹泻,也可以治疗便秘。中国台湾的Chang等于2001年报道在带有胃蠕动异常的糖尿病患者,针刺足三里期间以及针刺后可以增加正常胃蠕动慢波频率与减少胃蠕动过快的百分率[26]。针灸对于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也很明显,如电针可以调制原先的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水平,使原先相对较高的减少,相对较低的增多[28]。这类例子在针灸疗法中举不胜举,说明针灸刺激不过是对人体自动控制系统的一种干预信号,它对机体所发生的影响,是通过激发机体自身的调节系统来实现的,究竟使机体状态朝何方向转变,既与针灸刺激输入机体的信息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有关。当机体原有功能状态处于亢进时,针灸可以抑制它,而机体原有功能状态低下时,针灸又可能提高它。正是由于针灸的这种调整作用,在临床上它经常有着比药物疗法优越的时候。例如,面对一位交替发作心动过速与心动过缓的患者,连心脏病专科医生都很难给药。这时,给予针灸疗法就十分安全,没有任何副作用,不必担心其会产生过度作用。
中医古典理论强调“阴阳平衡”是机体正常状态的标志,针灸可以恢复阴阳平衡,促进身体健康的传统说法,其实就是针灸调整作用的原始表达。
(2)镇痛作用:是针灸治疗各种躯体疼痛性疾病时最为显著的功效。不论是急性损伤或手术引起的疼痛,还是慢性炎症或神经压迫所形成的疼痛,针灸都有十分明显的效果。美国的Wang等在101例下腹部外科手术后疼痛患者,观察到应用跨皮穴位的电刺激可以减少吗啡的需要量:当应用强电刺激(9~12mA)时减少65%,弱电刺激(4~5mA)时减少34%,而假电针时只减少23%。强电刺激时还减少了患者需要镇痛的时间,以及恶心、头晕和瘙痒症的出现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跨皮穴位的强电刺激对下腹部外科手术后需要镇痛的患者可以明显减少对其吗啡的需求以及与吗啡有关的副作用[29]。Nayak等应用针刺治疗22例脊髓损伤后的慢性疼痛与继发性症状,其中50%患者报告治疗后有实质性的疼痛缓解[30]。
在临床上常见的针灸适应证中,慢性疼痛患者的比例最高,大多数是由非感染性炎症(Inflammation)引起局部神经干支或末梢受压迫所致。针灸主要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刺激机体分泌较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来消除炎症,以及提高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与其他镇痛物质水平等途径,发挥镇痛效应的。此外,由于针灸可以直接刺激躯体疼痛的局部,其作用通常要比口服后分布全身起作用的药物效果好,也没有副作用。与糖皮质激素等局部注射相比,针灸也经常有更好的疗效,这不仅是因为针灸诱发机体增高的内源性激素比外源性的激素较少副作用,而且针灸的效应还有上述其他多重因素的参与。
(3)康复作用:也是针灸的主要功效之一。针灸对各种瘫痪的疗效,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不论是由周围神经损伤或疾病引起的局部瘫痪,还是中枢性原因导致的运动功能丧失,针灸都有相当程度的促进恢复功效。典型的例子如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脑中风引起的偏瘫,以及在西方十分多见的多发性硬化症等。其实,不仅是促进躯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还有说话、听力、视力的恢复等,也都属于针灸康复的范畴。
如果把康复的概念进一步扩展开去,或者与其调整作用合并一起,针灸的功效之一也可以用它可以激活机体的防御系统来表述。它影响特异性、非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力,激活细胞增殖,包括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创伤性细胞,激活白细胞增多、杀菌活性、抗体、球蛋白、补体和干扰素。它调制下丘脑-垂体对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控制,特别是微循环,平滑肌、横纹肌的反应以及局部和全身的体温调节等。Rogers在一篇综述中系统地总结了针刺可以用于下述免疫介入的状态或疾病:炎症和外伤,烧伤、溃疡、无痛伤口、缺血、坏死和坏疽时的组织愈合,感染,感染后遗症,发热,自身免疫疾病,变态反应,致敏与休克,细胞毒化疗和离子化放射副作用的治疗或预防。针刺还可以抑制赘生细胞[31]。已有许多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32],表现出直接的抗炎消肿作用[33]、抗衰老[34],甚至有可能用于克服机体对抗癌药的抗药性[35],故针灸已被用于艾滋病和肿瘤等的防治之中(参见“4.12.7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与4.12.8 恶性肿瘤”)。
针灸的上述三大功效经常是合并一起、相辅相成的,结果使针灸的优越性更加显著。如俄罗斯的Tsibuliak等通过比较观察到,麻醉镇痛剂可以使75%~79%的手术后患者产生足够的镇痛,而电刺激是61%~64%,针刺是50%。针刺的效果虽然不如麻醉镇痛剂,但在43%~81%的患者有助于停止或显著缓解手术后并发症如反射性尿潴留、气管引流障碍、肠道不全麻痹、支气管哮喘、呕吐、恶心、肠道腹壁造口发痒、发冷、发热的严重性[36]。
现在知道,一切针灸效应都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关于针灸调整作用与镇痛作用的原理,可以从控制论的观点以及反射过程得到解释(参见“1.4.2 针灸调整作用的原理”与“1.4.3 针灸镇痛作用的原理”)。关于各种康复作用的原理,参见“1.4.4 针灸康复作用的原理”以及第4章有关疾病的针灸治疗部分。当然,针灸的实际功效,很可能远远超出以上三个方面,它们也会在进一步的实践中不断发展,但以上三个方面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所知道的它们的最主要功效。
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在这三大功效中,针刺与艾灸的作用不可能是等同的。它们分别作为一种机械刺激与作为一种热刺激,即使作用于同一穴位,激发的感受器即治疗信息的传入通道都不相同,如果有等同的作用那反而怪了。它们在这三大类功效上可能具有的差别,参见“2.3.2 刺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