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效管理
  • 穆胜
  • 2075字
  • 2024-04-12 19:05:31

人效的经营意义

当前,企业对于人效的重视显然还不够,因为它们没有完全理解人效的经营意义。

先从动态视角看。按照企业的一般规律,业务流与人才流具有典型的“错峰性”(见图1-3)。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机构与人力的新建跑在业务的前面,这个道理很简单,有了机构和人力才能做事,最开始一定会有一段“磨合期”;另一方面,机构与人力的消解又跑在业务的后面,这个道理同样好理解,当业务下滑时,业务部门并不会在第一时间调整队伍,而是会坚持跑一段时间,这形成了一定的“怠速期”。

图1-3 业务流与人才流的两种“错峰”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其实,企业在进退之际的两种错峰里都会形成人效下跌,这就是经营的风向标,而人力资源部的干预能力体现了专业水平。如果能够回弹,那么就证明干预有力;如果不能回弹,企业就会走向衰败。一些企业就是没弹回去,结果就一蹶不振了。如果有兴趣,不妨把苏宁、海航等企业的数据拿来分析,不要用宽口径人效[2],而要用主营核心业务的业绩和人力投入计算人效,你会发现它们的现状其实早就有信号了。

人效的两种错峰需要“干预”,但并不是说要一刀切式地严控人效。这里的“干预”有两个要点。

一是制定特殊的“驱动性人效指标”(driving HR efficiency,DHE),即对于投入和产出都要用更加前瞻性的指标来衡量,而不是参考滞后性的指标。

举例来说,人工成本报酬率(=利润÷人工成本)就是一个相对滞后的指标,而人均营收(=营收÷人数)就是一个相对前瞻的指标。进一步看,如果能够找到营收中的核心部分作为产出,再找到人数中的核心团队作为投入,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加敏感的指标。

现实情况是,如果以滞后指标来衡量,这门生意肯定没做好、不划算,人力投入就应该被砍掉。但生意是动态的,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这门生意的前景,就可以根据这个前景来配置更有希望的人力投入,这就保存了“有生力量”。

二是对于人效指标的目标值要适度放松,要在一定时间里给予一个更低的人效空间。

举例来说,某连锁经营的企业,在“敌占区”里市占率并不占优势,经营业绩自然举步维艰。传统HR的思路是收缩人员投入,以保持人效,但这样的结果是瓦解了队伍战斗力,导致市占率进一步下降。合理的方式是,基于对手的人效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放出一个更低的值,形成“兵力”上的超配优势,争取打个“翻身仗”。

说白了,业绩已经处于低水平,如果人力继续配置不足,就会继续“怂下去”,还不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要强调的是,这里还要考虑建队思路和激励匹配等问题,不是光豪放地增人数就可以了。

进一步看,对于人效的管理,应该收放自如。这里“放”了,在什么业务上“收”回来?集团应该有个整体的人效要求,应该有更大格局的思考。

再从静态视角看。这个时代的生意本质上是通过人效杠杆来获得成功的。在《人力资源效能》一书中,我已经阐述过人效对于市值和财务效能等诸多方面的“经营影响”。这里,我们不妨将这些影响用因果关系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发现人力资源专业以人效为支点,在经营层面产生的影响。

老板在解构生意时,都喜欢关注两类数据:一类是营收和利润规模,另一类是估值或市值。但是,如果不能将数据穿透到组织层面,其宏图大志就可能变成空中楼阁。完整的逻辑链条应该是先有市值规划,再有经营规划,再有财效规划,最后有人效规划[3](见图1-4)。这个链条应该是完整的,顺着推导或反着推导都能够成立。

很多企业都没有推导过这种逻辑,老板对于营收、利润、估值、市值的数据张口就来,其财务和人力的投入根本无法支撑这些数据。换句话说,要达成业务流的理想状态,其资金流和人才流是根本无法匹配的。

图1-4 从市值规划到人效规划

资料来源: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

老板应该明白,大多数战略都是在追求相对优势的放大,并不可能点石成金,另外,战略的执行也不可能脱离组织。所以,业务流的推进必然需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匹配。资金可以通过股债两种方式来解决,但人力资源呢?

人力资源问题一般的解决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增加人力资源数量。但请记住,人力资源不像资金一样可以“即拨即用”,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即使外部引入,也需要令其融入组织才能发挥战斗力。企业不可能完全通过增人这种方式解决人才流紧缺问题。

另一种就是提升人力资源效能。这是企业在制定宏伟的战略目标后,自动进入的“解题模式”。人效对于经营的意义非凡,这种逻辑关系也得到了不少老板的认可,他们认为,尽管人力资源有限,但自己的人效可以提升。但问题是,他们究竟为人效的提升做了什么?如果没有科学的人效管理,凭什么自己企业的人效能傲视行业呢?

生意的逻辑始终是严谨的数学题,老板可以遐想“大杀四方”,但数学逻辑也许并不支持。1+1永远等于2,不可能因为你有情怀,答案就等于3。


[1]见《人力资源效能》一书中附录2A“管理双杀效应真的存在吗:基于两个行业168家上市公司的证据”。

[2]关于宽口径人效和窄口径人效(核心人效),详见本书第七章。另在《人力资源效能》一书中也有阐述。

[3]人效规划之后开始进入人力资源专业的工作范畴,后续依次是队伍规划、职能规划。人效规划、队伍规划、职能规划分别在本书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进行详细阐述。